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加格达奇区加北乡幸福村:用勤劳守候幸福
2007-11-05 14:03:4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国富 杨衍伟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郑宝峰指着自家正盖着的二楼高兴地说:“明年,我也能住上楼了,我们全家人打心眼里乐啊!”

  东北网11月5日电 记者走进加格达奇区加北乡幸福村,通区、通乡公路穿村而过,一排排瓦房整齐划一,老人在村头的树下悠闲地下棋、聊天,孩子在一旁嬉戏,却很少能看到年轻人。

  看出记者的疑虑,村支部书记刘丽东说:“都忙着呢,俺们这个村没闲人!”

  冬储窖“储出”富裕

  幸福村600多户, 2000多人口,人均土地2.5亩。1964年,幸福村开发建设之初,先从大庆迁移过去一些人,随后又从各地迁徙一些村民。那时,村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却只能糊口。

  三组村民付德全头脑灵活,当他看到秋天只卖1角多钱的白菜到春节时能卖到四五角钱时,想出了两个招:出去包地和反季节窖储。付德全租了3公顷地,一年下来,收了五六万公斤白菜、萝卜和土豆。他挖了一个300多立方米的窖,秋天只卖了一小部分,将其它的都进行窖储。春节到市区的中央商城去批发,卖完一算账,要比秋天卖多收入5000多块钱。

  付德全冬储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纷纷效仿。村民满国军建成了全村最大的能储存近30万公斤秋菜的冬储窖,他除了自己家进行冬储以外,还有偿为大家储存秋菜,仅这一项,年收入就达1万多元。“同样是种地种菜,可蔬菜却能成倍增值,关键就是打季节差!”满国军兴奋地说。

  据统计,幸福村目前共建有大大小小的冬储窖150多个,每年储存的秋菜达400多万公斤,每年可为村民增收90多万元。

  万只鸡“搬来”小二楼

  还没走进村民郑宝峰家的鸡舍,就听得鸡鸣声不绝于耳。郑宝峰前几年买了本村带鸡舍的房子,和妻子试着在家里养起了鸡,第一年抓了600多只鸡,便赚了7000多元。而到2006年,已有11000多只鸡。32岁的郑宝峰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行市好,怎么也得收入七八万元。”

  鸡舍旁边还矗立起一座二层楼,郑宝峰说:“看到别人住着楼房,自己心里也痒痒。这不,这几年养鸡也攒了些钱,就盖了这小二楼,享受一下。今年是住不进去了,明年,请你们到我家的小楼里做客。”

  在幸福村,如今像郑宝峰一样的养鸡专业户有30多户。除此之外,一些村民还试着搞起了加工业。村民于国清开办了300多平方米的益民酱油厂,生产袋装的酱油、醋、农家大酱,一年下来,也有3万多元的收入。如今,老于正琢磨着扩大规模,上瓶装的产品,让产品不仅走进当地的超市,还要向大连、营口、鲅鱼圈等地进军,占领市场。

  农村经纪人“鼓捣”走200多人

  几年前,幸福村有200多富余劳动力,为了给这部分人发展经济找出路,幸福村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优势,带他们闯市场、找商机,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刘丽东给出的答案。

  刘彦青是幸福村第一个带领农民出去打工的经纪人,他带领60多名农民到加格达奇岭南粮库去打工,每人每月可挣到1500多元。秋天,他还到河北联系客商,在本地能卖3角钱一公斤的土豆,客商收购价达7角钱。每年他能联系外卖50多万公斤,不仅自己有2万多元的收入,也为农民增收近20万元。

  经纪人刘万宝,会瓦工活,他带领30多人到鹏大公司的工地打地面,一天能收入50元,平均一年下来每人可收入7000多元。目前幸福村有农村经纪人6人,都获得了省工商部门颁发的经纪人资格证书。

  “这几年,幸福村通过发挥经纪人的纽带作用,使所有剩余劳动力都有活干了。下一步,我们将对经纪人进行‘充电’,让他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上网淘金。”村支部书记刘丽东说。

  如今,幸福村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拥有农用四轮车300多台,全部有配套农机具。村里有2个医务室,农民就医用药非常方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4000元左右,作为移民村的幸福村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