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哈达村出村路变断头路 四万村民心悬夺命路口
2007-11-13 10:41: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文/摄 牛桂玲 李岩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行人冒着危险横穿马路。

  过街天桥形同虚设。

 

  东北网11月13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哈达村部分村民多次打电话向记者反映,该村出村路口被封,交通不便。5年间此道口发生几十起重大交通事故,仅哈达村就有9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11岁。原来在村内投资建厂的多家企业也因车辆通行难而撤资搬迁。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发现本为保证居民顺利出行的人行过街设施,因其缺乏人性化设计,功能难以发挥。

  道口被封五年频酿惨剧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哈市学府路果品批发市场右侧的哈达村看到,该村通往学府路的通道被马路中间的水泥桩封闭,而343路、104路、114路、68路等公交车站台和农科附中就在哈达村村口的对面,直接距离只有80米。下午5时正是通行高峰,仅半小时内就有31人冒险翻越隔离桩,当记者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样很危险时,一些村民说,他们知道这样危险,但去离村口300米外的天桥再绕回车站或学校要绕行近一公里,为了省时间,许多人还是选择了翻隔离桩。

  在哈达村道口,记者看到了多位家长在这里接放学的孩子。农科院小学三年级学生赵思宇的爷爷说:“这个道口太危险,我们村有四名小孩在这里死于车祸。”学府中学学生王小飞的父亲说,哈达村四万多村民惟一的出口被封,过街天桥设在几百米外当摆设,孩子上学、放学时即使我们再忙也要到村口等,如果孩子横穿马路就太危险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双城市来哈达村打工人员王喜望13岁的儿子和哈达村原村民王乃学11岁的女儿,2006年4月在车祸中丧生,事发后不久,两家人搬出哈达村。54中学的学生李忠海在2003年6月放学回家时,在横过哈达村道口时被撞死,母亲至今精神失常,每天都在哈达村至服装城路段寻找儿子。

  增加负担企业撤资搬迁

  据哈达村村长刘国宝介绍,哈达村现有大小企业130多家,各种机动车300多台,加上村民早晚送菜车每天出入此道口的车辆有上千台次。2002年前,该村学府路上有个道口可直接过马路,后来学府路改造,就将通往哈达村多年的道口封闭了。企业车辆出行要绕行两公里远,村中招商引资来的多家企业因通行难撤资搬迁,5年来给村里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万元。

  温州商会理事刘洪福说,他来哈达村建棉织品加工厂多年,进出货用的都是18米长的货车,因哈达村没有道口,车辆只能从保健路口绕行,一年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上万元的费用,客户也不愿意来厂取货,绕来绕去的太不方便。友华电力机器厂的负责人田世芬说,她们厂是7年前来哈达村的,因生产的都是大型机械设备,进出车辆都是大车,哈达村道口被封后,车辆只能开到九三五厂道口绕行,很不方便,也给企业增加了经济负担。企业多次找到村里,希望能解决这一问题,可目前仍无音讯。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该村一家水泥制品厂目前也因为出行不便,正准备搬迁。

  路口设置应该更人性化

  今年初,哈市政协委员王德丰将题为《改变路口的不合理布局,保证居民的出行安全》的提案提交给政协十一届一次大会。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德丰。他说,在得知哈达村道口布局不合理后,他多次进行了实地考查、了解。学府路是京哈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哈尔滨的窗口,哈达村居住着四万多村民主要以菜农为主,为哈尔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的出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还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出行习惯,应该更具人性化。王德丰说,在几天的考查中,他看到几乎无人从天桥通过,天桥建在那里已形同虚设,国家资源白白浪费掉。提案中建议拆除路口隔离带,安装过街信号灯,画上斑马线,为农民送菜、学生上学、机动车出入提供方便。还建议将天桥改设在路口,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今年7月17日,哈尔滨市建委对王德丰的提案进行了答复,答复说:“将与规划、交警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拆除中央隔离带,安装信号灯、规划斑马线的可能性,同时结合即将实施的地铁1号线规划设计方案,完善该路口的人行过街设施。”但刘国宝村长无奈地说,提案答复至今已数月,没有一个相关的职能部门来哈达村道口实地考查过,不知道我们还要盼多久。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