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14日电 题:黑土地编织“绿色希望”--黑龙江省打造生态强省促进可持续发展
冰城哈尔滨的冬季供暖已经开始,但闽江小区的郝文田大爷一大早还是推开了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要是在往年,冬天很少有人会开窗户,就是不开窗,窗台上都落了一层黑灰。”正在晨练的郝文田说,“现在哈尔滨很多地方都实行集中供热,拆掉了很多大烟囱,空气自然变得好多了!”
如今,依托绿色优势、打造生态强省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上下的共识,摈弃以往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黑龙江省不懈追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珍爱绿色,经营绿色,共享绿色,编织着黑土地无限的“绿色希望”……
珍爱绿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11月9日,记者前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宝泰隆煤化工集团采访时,正赶上集团几位技术人员研究下一步如何扩大煤产品循环再利用。
集团副总经理卜庆民告诉记者,他们这个煤炭企业可不只是传统的挖原煤、卖原煤,那样不仅经济效益不高,也是对资源的浪费。现在,挖出的原煤只是原料,还要进行深加工。
记者在这个集团看到,原煤一出矿,就进入了一个“循环通道”。通过洗煤、炼焦、煤化工等一系列程序,生产出精煤、冶金焦炭、苯、煤气、氢气、甲醇、石脑油等十余个深加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还能用来发电,同时供附近小区居民冬季采暖,剩下的粉煤灰用来做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卜庆民说:“十七大报告提出让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我们能源生产企业必须走的一条道路。”
黑龙江是资源大省,有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和黑土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也一度感受到了可采资源衰退、黑土流失、流域污染带来的环境变化之“痛”。
“作为资源、生态大省,生态环境是个优势,但容易产生吃资源环境饭的想法,黑龙江省在以往的发展中消耗了很多资源。”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荣凯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极大地鼓舞了黑龙江发展的信心,全省正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坚持在合理开发中加强资源和生态保护,珍爱绿色,珍爱自己的生存环境。”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体系。
“节能减排任务很重,但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李荣凯说。11月初,黑龙江省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积极调研,力争尽快出台《黑龙江省节能减排条例》,把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轨道。
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建设生态,黑龙江人提出了生态立省、生态强省的发展战略,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可喜的改观。从生态省建设启动到2006年底,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7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治理草原64万公顷,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77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5%。
“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解决了一个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问题,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尝试。到2020年,黑龙江省将发展成为自然和谐、地绿天蓝、物质丰富、生态文明的生态经济强省。”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办公室主任赵宴滨向记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经营绿色,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黑龙江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营生态、发展生态经济已经成为这个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1月8日,哈尔滨五常市有机水稻种植户赵开进给记者算了算今年的经济账:
“我们现在种的全是无污染的有机水稻,一斤水稻比普通水稻要多卖两毛多钱,一亩地就能多挣200多块。过完年,我们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还要给种植户分20%的红利。我们家4垧地今年打了将近6万斤稻子,卖一块四一斤能卖个8万多块钱,比种普通水稻多挣一万多块,还不算来年分红的钱!”
赵开进所说的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是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红光村104个水稻种植户自发组织的,一共种植了6500多亩有机水稻,每年都能比普通水稻多卖不少钱。
在黑龙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水稻合作社、大豆合作社、山特产品合作组织,这也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已发展到14大类、1300多个品种。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生产总量和经济总量等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设立了900多个绿色食品批发、配送和销售网点,产品还销往美国、日本等36个国家和地区。
生态旅游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块金字招牌,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养生度假节、五花山节等,旅游人次和收入连续11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今年7月和8月,凉爽的黑龙江共接待游客14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5.7亿元。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副主任孙景峰自豪地说:“在资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黑龙江省的生态优势正逐步变成经济优势。绿色,将是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一大招牌!”
共享绿色,让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进入冬季,哈尔滨的冰雕雪塑制作者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冰雪大世界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冰雪大世界工作的赵洪军说:“这两年哈尔滨的雪明显变白了,不像过去那么埋汰(脏),这样的哈尔滨才是真正的冰雪童话世界!”
然而在前些年,供暖期将近半年的哈尔滨一到冬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刚下来的雪也被染成了灰色,居民甚至不敢在阳台上晾晒衣物。
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的菜艺小区曾是哈尔滨市的一个平房区,一个个小煤炉、大烟囱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现在,这里已经拆掉了大烟囱,全部实行集中供热。
据哈尔滨市环保局副局长周林波介绍,最近两年,哈尔滨重点进行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先后拆除燃煤锅炉970台,拆除大烟囱1115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670万平方米,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1%,共减排烟尘2.4万吨。
此外,哈尔滨还重点建设城市生态功能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8.5万亩,改良草原19.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7万亩,建设了林带环绕、草原铺衬、湖泊点缀、林园镶嵌的生态功能圈,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十七大报告里说要让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实在。环境好了,老百姓心里也特别畅快。”在菜艺小区一家小店门前,孟宪章一边玩着象棋一边说。
据环境部门监测,哈尔滨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长达30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3.3%,比2000年增加62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还享受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清风和越来越多的好天气。
“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是哈尔滨人新的追求和目标。”周林波说,“没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再快的经济发展都是缺乏竞争力的。”
11月的黑龙江大地,寒冷来得似乎晚了一些,冰城哈尔滨的街头,树梢上依然挂着一丝绿意,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绿色的希望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