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顺达 记者苏强摄
在上大学之前,陈顺达就开始在贫困地区调查基础教育——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在经济区域上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那里的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经济相对不发达,基础教育严重滞后,大山几乎成了贫穷的代名词。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支持、政策倾斜,改变在慢慢地发生着。
陈顺达,这个黑龙江大学三年级的青年学子就来自于贵州这个大山遍布的省份。他在2003年高考结束后,只身走过黔南、黔东南等地的四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义务支教时间将近两年之久。2005年重新捡起书本考入黑大后,陈顺达的支教助学之路还在继续延伸着……
我不是没有产生过放弃的想法,可每当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总有令我感动的事情发生。
2003年6月,陈顺达顺利地结束了当年的高考,他报考的学校是西南师大援藏班。他的分数上线了。
考完试后,陈顺达只身去了离家40多公里的一个乡小学。这所小学在大山深处。陈顺达乘车到没有公路的地方下来,还要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步行许久才能到达那个村子。
一个月后,正在学校教课的陈顺达突然接到西南师大的通知,要他去贵阳签署入读援藏班的协议。可就在即将签署协议的那一刻,他突然决定放弃!“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这里不也是我实现理想的地方吗?”
2003年9月,陈顺达作了短暂的休整后决定前往黔东南、黔南等地去看看。他知道这两个地区是全贵州最穷的地方。
他选择了黔东南地区的田坝小学,那里交通十分闭塞。说是一所学校,其实只有13个孩子。陈顺达来的时候,学校已经停课,因为先前的老师走了。
“支教期间我常常经历着或多或少的感动。学校的条件很艰苦,我不是没有产生过放弃的想法,可每当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总有令我感动的事情发生。”陈顺达说。
黔东南的初冬是很冷的。有一次,午休的陈顺达把裤子挂在了窗棂上,等他醒来的时候裤子不见了,他着急地寻找,这时几个孩子突然从窗前冒了出来,说,“老师,我们把你的裤子洗了,挂在外面的树上。”还有一次,陈顺达感冒了,孩子们亲自弄来草药给他熬。
在村里,尽管自己的年龄不大,但陈顺达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当地的玉米熟了,肯定是陈顺达第一个被邀请来吃;村民家的牛、猪死后舍不得吃,首先要找陈老师来尝鲜。
“如果你走到的城市离贵州越远,那么你看到的楼就越高、马路就越宽。”其实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荒谬,我只是想刺激孩子们萌发走出去的精神动力。
黔东南的大山都是原生态的,风景如画,当地民风十分纯朴。有些村民甚至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或许是落后让村民钝化了现代社会应有的求知欲望。陈顺达发现,村民们只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去学校读书,特别是对女孩子,当他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便要让孩子辍学“扣草药”。孩子们都还小,他们哪里知道要靠知识去改变命运呢?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陈顺达能做的只有劝说。但劝说家长常常起不到丝毫效果,他惟有在课堂上劝说孩子。
他跟孩子们说,大城市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如果你能走出去,你就有机会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如果你走到的城市离贵州越远,那么你看到的楼就越高、马路就越宽。“其实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荒谬,我只是想刺激孩子们萌发走出去的精神动力。”陈顺达说。
闲暇时间里,陈顺达把自己整理好的贫困孩子的资料邮寄给已经上大学的那些高中同学,让他们帮助寻找可以资助穷孩子的人。有时候,他常常要走上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县城,用网络散发这些资料,祈求能有好心人施舍爱心。
陈顺达在田坝小学教了四个月,最后离开了那里。他自嘲说自己像个“云游诗人”,不想在某一个地方坚守下来,想更多地了解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现状。
报考离贵州最远的省份——黑龙江省,是要忘掉那些山区的孩子们,可越这样,就越发想念他们。
离开黔东南,陈顺达又来到黔南从江县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跟黔东南的田坝小学很相似,20多个孩子处于停课状态,村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代课教师。陈顺达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
教学活动平静地进行着。没有艺术作品里描述的那种感人的故事发生。但有一件事让陈顺达终生难忘。
那一次,陈顺达不知怎么对孩子们说了一句“等有机会带你们吃肯德基”,这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开了,“肯德基是什么啊?它好吃吗?”“肯德基是不是酥肉啊?”这些问话问得陈顺达脸红红的,因为他长这么大也没有吃过肯德基啊!他只能应承着告诉孩子们,“肯德基是国外进来的,挺好吃的”。
现在,每当陈顺达走在哈尔滨街头路过肯德基店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当年自己在黔南那所小学当着孩子们许下的诺言。这个诺言他没有实现。自从离开那所学校,他再也没有回去过。
2005年初,在这所小学教满五个月后,陈顺达回到了久违的黔西县家中。不久,身患败血症的父亲住院了,此时即将参加高考的妹妹偷偷地辍学了,父亲手术欠下的外债始终没有着落。
回想一年多来,自己从黔西到黔东南再到黔南,光步行走的山路至少要到数千里。自己改变的,究竟有多大呢?和山区的孩子们呆在一起的日子自己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是不是也失去了许多?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自己应该走家人希望自己走的路。或许那样,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于是,陈顺达在照顾父亲的间隙,偶尔回到原来的高中听课。他要参加高考,争取考上大学去读书。高考成绩公布了,陈顺达考了555分。填报志愿时,他拿来地图,找到离贵州最远的省份——黑龙江省。他要远离他经常回忆起的那些山区孩子们,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拖累负债累累的家庭,他要在内心深处永远地忘掉孩子们。
2005年9月,陈顺达如愿以偿地迈进了黑龙江大学的校园。大学梦实现了,但,越是远离,他越是想念远在3700多公里之外的孩子们。他继续着他的梦想,他的支教助学之路还在继续延伸着……
谢谢你,顺达
关键词 感动
●昨天,我在自习课上给学生读了《生活报》对《特困大学生陈顺达:我不放弃》这篇报道,感动的同时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天,我又含泪和学生共同读完了他的信和贵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被这个青年的心灵温暖着。也许我们都可以做点事情,为社会尽一份力。阳光中学高二学年教师杨月梅
●谢谢你,陈顺达。你让我们这些还伸手向家里要钱的大学生感到脸红,我想我们也该做些什么。我们会永远支持你的!为了梦想我们一起努力!158465219××
关键词 行动
●看了陈顺达的报道,很感动,我也是一名学生,但比他幸运,不必承受过大的压力,我想为他和那些孩子做点事,请给我提供一些方式。
886396××
●我想请陈顺达做家教,以这种方式资助他完成学业,希望能联系上他。139461951××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一个人的帮助是渺小的,我不想让人知道太多,我只想帮助他。邹女士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在一所学校教书,看了你们的报道很感动,也想去支援山区教育,想知道去支教要通过什么方式。谢谢!
kexin55555@163.com
关键词 带动
看了陈顺达写给贫困孩子们的一封信——《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我哭了……
作为男人,我很久不曾如此动情了,可是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在破败的环境里艰难而顽强地生存和读书,我觉得生活在城市里有良知的人们真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个依然自顾不暇的贫困大学生陈顺达站了出来,为了祖国明天的小太阳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和前程,在奔走,在努力!他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对当代青年起到带动作用。
扶贫支教,救助失学儿童,不仅仅是陈顺达一个人的事,因为中国还有上百万个孩子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只要中国的每一个人还都把有陈顺达身上的一些品格和良知,我们中国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希望我们的社会和媒体真正“好事办好”,能够为陈顺达分担一些困难,体谅他的难处,减轻他身上的重担,必竟他还是未就业的大学生。呼吁设立一个以陈顺达命名的扶贫支教、救助失学儿童捐款基金,将陈顺达个人善行放大成社会义举。
即使有一天陈顺达离开了黑龙江,我相信陈顺达的精神还会留在龙江大地上,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血脉相传!哈市道外区孙伟龄
2005年9月贵州省黔西北地区山村小学学生拿着走山路穿的雨靴。
图片由陈顺达提供本报记者李巍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