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5日电 让150万城镇居民受益的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做到应保尽保,然而目前仅仅2.5%的参保比例令有关部门始料不及。没有医保时天天盼着医保,有了医保为什么不来参保?有关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盼医保的都是急需医保的,但是没有大众参保,哪来的统筹基金回报?
参保主体结构有点“偏”
记者从医保部门了解到,截止到11月20日,全市300多个社保工作站共有3.8万人参加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老弱病残贫的人数占已参保人数的60%以上。而本应是参保中坚力量的18岁至60岁劳动年龄段的人群却少之又少。这将给医保基金的支撑力带来不小的压力。
记者从各社区里的社保工作站了解到,自从医保新政策实行以来,每天到工作站要求参保的人员中以老人、低保、重残、大病者居多。医保新政实行以来,道里区经纬东段社区共有68个人参保,其中60岁以上的有20人、残疾人6人、低保户14人、无业大学生10人、0岁至3岁儿童18人。据该社区社保工作站的张主任介绍,老年人和低保户是参保较多的人群,而青壮年一般都不愿参保。社区居民刘伟明两年前大学毕业,现在一家私企上班,虽然单位没有给他缴医疗保险,但他自己也不想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他对记者说:“我和公司签了3年合同,合同就要到期了,我也正准备换个单位,没准新单位能给我保职工医疗保险。即便是不给保,我年轻力壮,很少生病,交270元保一年,医院门诊不能用、药店买药不能用,对我来说没必要。”
在道里区联升地下开精品屋的陈先生对于新推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不太感兴趣。他说:“我没有工作单位,一直是自己做生意,所以比较重视医疗保险。2002年我在“中国人寿”买了一份“康宁险”,保10种大病和意外伤害。所以现在参不参保这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没什么用。”像陈先生这样有稳定收入的中年人,一般都会为自己上一份商业保险,所以对新推行的医保都不积极。还有部分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虽然原单位没给办职工医疗保险,但对于新出台的居民医保也持观望态度。
参加社保是一种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后,住院的医疗费用,医保统筹的部分就会自动由医保基金中支出,一个城市的医保基金的建立和基金的支撑力强弱直接决定了参保人在生病需求之时所能得到的回报力度。
据哈尔滨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不论是医保还是其他的社会保险,首先必须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才能够实现社会互助共济,在较大范围内统一筹集基金,分散风险。按现在哈尔滨市“全民医保”的政策,年龄满28天以上的城镇居民都在医保新政策的参保范围内,如果新增的近150万人群能够达到应保尽保,哈尔滨市的医保基金将会增加3.7亿元。有了这样一个可观的基数,那么回馈给百姓的医疗统筹金就会有充分的保证。记者从哈尔滨市社保局医疗保险处了解到,正常人群的总体发病率在3%左右,也就是说基本医疗保险是97%的无病健康参保市民,在用自己每年缴纳的保险金来帮助少数的生病市民。这也就是个人每年只需要缴纳270元,就可以享受医保统筹基金一年3.5万元支付金额的道理。
“现在市民买一辆新车,可能还没落牌照,就会积极地给新车上一份保险,来转移车辆刮碰、肇事和丢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据统计车险的投保比率已近100%。但是市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关注还不及对爱车的关注,风险意识明显不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短时期内用不上医疗保险,参保就是白交钱,很可能用不上。按照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今年12月20日之前参保,从明年1月1日起就可以享受相关待遇。而错过之后,当年参保要下一年才能获得医保待遇,疾病是无法预测的,用时再保的观念显然是不可行的。”市医保处调研员赵阿英说:“另外,作为一个社会保险的参与者,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互助共济就不能只单单地想到自己用不用得上,保了能不能‘回本’,只有大多数人都参保,才能共同救济少数的病患。设想如果都只是病了希望得到救助时才参保,那么支出的比收缴的多,统筹基金哪里来,基本医疗保险也就不会存在了。”
居民基本医保回馈前景广阔
据了解,最初哈尔滨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刚刚建立之时,由于参保人数不多,医保基金支撑力不强,回报给参保的待遇就相对较低。比如一个心脏支架的手术,医保统筹才给报销2.6万元,而随着几年来的发展和经营,基金支撑能力逐渐增强,心脏支架手术的医保统筹已达到4万余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是如此,随着参保市民的增加、“基金底座”的丰厚,回报力度也会逐惭增加。现在有一些市民对“将门诊就医费纳入医保范畴”的呼声很高,特别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很多人需要定期点滴。这种点滴在门诊就可以完成,但是由于门诊治疗费用不在医保范畴内,很多人为此而选择住院,不但自己麻烦,也增加医院的负担。据了解,随着医保统筹基金支撑力增强,这种呼声已经在医保管理部门的考虑范畴之内。“由医保基金出资建立真正的‘平民医院’,医院经营绝对是零利润,所有开支由医保统筹基金来支付。这样的做法在其他城市也已经有试点了,只要医保基金逐渐丰厚,哈尔滨市同样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业务。”赵阿英说。
据介绍,对于医保参与者的待遇,是需要医保部门随时调整的,而调整的参照就是基金的支撑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政府希望划入范畴内的市民能够应保尽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