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6日电 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建、村企共建、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全面推进试点村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文明有新进步,全市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稳步走在全省前列。
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今年,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范围由去年的“三区一县”5个镇40个村,扩大到8区10县(市),市级试点村总数为100个。
据统计,目前哈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5.6亿元,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8件实事”进展顺利。通乡通村公路已硬化1655公里,试点镇、村屯内道路已硬化494公里;新建饮水工程320处、沼气池2673个、综合文化活动室57个、卫生所52个;全市各乡镇、村屯共栽植各类树木500多万株。
今年,全市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44.6亿元,比去年增长23%。上半年,全市畜牧生产资金投入13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发放贷款7000万元。畜禽养殖专业户达到13万户,畜牧小区530个,规模化饲养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今年是哈市新农村试点建设的第二年,在总结前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哈市着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七个机制”,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建立竞荐申报、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今年哈市扩大了市级试点范围,试点选定采取“竞荐申报、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办法,做到哪个村镇有积极性,就让哪个镇村当试点。
建立政府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在2006年出台“23条市级试点村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8条试点政策补充规定,加大了以奖代补的力度。
建立政府投入资金捆绑使用的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的原则,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
建立农民“一事一议”的筹资出工机制。把组建村民理事会,作为组织动员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农民的事由农民自己来决策,筹集的资金由农民自己来管理,工程质量由农民自己来监督。
建立部门帮建、村企共建、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前8个月,省、市、县直部门单位帮建投入3021万元。
建立投入资金的全程监管机制。建立了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点村都由村民理事会参与监督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切实把好资金使用关、工程质量关、检查验收关。
建立责权明确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探索符合实际模式
今年,哈市根据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宽差异明显的特点,努力探索试点村建设新模式。
改造城中村,建设小康村。宾县将位于宾西经济开发区内的宾西镇西川村5个自然屯整体动迁,集中规划建设新村。
全面提档升级,打造样板示范村。主要是对中心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完善配套,集中打造一批规划有序、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景观生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比如尚志市元宝村、阿城区红新村等。
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专业特色村。根据各地地理条件、产业特色和民风特点,发展壮大一批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一村一品”的专业村。比如,今年南岗区红旗乡东升村农民自筹资金550万元,集中兴建温室发展食用菌产业。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观光村。道里区太安村发挥临江的优势,去年建设了集村部、文化活动室和接待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楼,今年又建设了绿色、有机农业采摘园5万平方米。
撤并偏远村屯,发展壮大中心村。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把交通不便、易受洪水威胁的下青山屯22户整体搬迁至中心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村。五常市新庄村今年将600立方米沼气工程、畜牧养殖小区、农民居住新区、节能房建设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