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尚志黑龙宫镇幸福村“牛”起来的生活别样甜
2007-11-27 15:09: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石兴辉 张强 石兴明 马少忠 陈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先富带后富,村民王福(前)成为幸福村的致富带头人。石兴辉摄

  东北网11月27日电 近日,采访组一行从尚志市区出发,乘车沿着尚志至黑龙宫镇的通乡公路向北行驶,28公里的白色水泥路面,汽车仅用30分钟就到了镇政府所在地,再由此向西行驶12公里,一座三面环山的小村落映入眼帘——幸福村。

  翻身——得好——幸福

  一入村,记者的目光就被村西头热闹的施工现场吸引过去,一打听是村民王福投资20万元,新建的310平方米奶牛牛舍和5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室。抓拍了几个镜头,采访组直奔村党支部书记杨文举家。

  杨文举介绍,幸福村现有313户,1214口人,18岁至55岁劳力420人,耕地5058亩。由新立屯、腰屯、秃顶子屯和小五队组成的幸福村,1994年曾经分为幸福和秃顶子两个行政村,2002年两村合并,统称幸福村。45岁的杨文举听父辈说过这个村原来叫“秋皮囤”,后来改叫幸福村。

  随后,采访组来到村民程万金家中。程老汉今年66岁,据他回忆:“很早以前,这个村的四周都是山,地又很少,村民需要到山上采摘山产品以维持生计,所以家家都有用秋树皮编的背筐,当地人管这种筐叫‘背在背上的小囤子’,时间一长,人们就叫成了‘秋皮囤’”。

  77岁的张仁富老人回忆:“大概是1948年前后,土改时,当时的黑龙宫区政府为西沟的三个村统一起的名,一个叫翻身,一个叫得好,我们这个村就叫幸福”。程老汉在一边说:“就是先翻身做了主人,做了主人才能得好,得了好才能幸福,幸福村就是这么来的。”

  发展中的幸福村

  幸福村从当初的十几户人家不足100口人,到现在的313户1214口人,同国家经历了一样的发展历程。程万金老人感叹:“叫幸福这个村名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的渴望啊。现在村里人的生活照以前可是强多了。”杨文举说:“上世纪60年代过年时,买2斤冻梨就算过年了。”张仁富老汉的记忆中则是,“过年能吃上一顿大-子,就算吃好的了。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实行挣工分,10个工分算一个日工,到年终结算时,一个日工最高年份才折3元3,去掉口粮,8口人家一年就收入1000元左右,人均也就120多元。”

  记者了解到,幸福村现有5058亩耕地,其中水田1700亩,旱田3358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三大作物。种地也能挣大钱,村民王景德一家种了70多亩地,一年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在种好大田的同时,村里还发挥靠山、靠水和靠林场的优势,大搞多种经营。

  34岁的村会计孙玉说:“现在我们村有200多户养黄牛,黄牛存栏达400头,小五队的于金彦一家就养了39头,一年下来,村民靠养牛就能挣30多万元。我们村还有50户种植平贝,面积有120亩,一年最少能让村民赚5万元。”他指着远处山林说:“我们村挨着黑龙宫国有林场,到冬闲季节,有50多个劳力到那打工,每个劳力一天也能挣40多元,两个多月下来村民也能赚个10多万元。村里还有60多个劳动力在哈尔滨、大连等地打工,每年也能挣回30多万元。这样算下来,多种经营这项也使全村人均增收了700多元。”

  幸福村的未来

  经过幸福村民的努力,全村人均收入已由改革前的125元,达到了今天的3600多元。现在家家都安装了电话,买了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有的还安装了互动电视;大部分人家都有手扶拖拉机,有的家还有“宁波”拖拉机;新型合作医疗村民参合率达100%。村西尖砬沟山泉水,已经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化验,证明水质好,村里已与哈尔滨的客商洽谈,在此建矿泉水厂,为农民增收创造机遇。

  靠种树富起来的王福说:“听说村里和镇里明年要修通村公路,路好了卖奶方便了,养奶牛又是个致富的好项目,所以我今年先把牛舍盖起来,为明年多养些奶牛做好准备,也给一些打算养奶牛的村民带个头。明年我还要投资建沼气池,扣大棚种蔬菜。现在讲循环经济,我想用牛粪产生的沼气供大棚取暖,以节约能源,增加蔬菜产量。”在谈到为什么要投资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时,王福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就是财富,所以我要买些书、买一台电脑上网,免费让村民看书、上网查资料。我还有个想法,农闲时组织村上小青年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和我一样富起来。”

  杨文举在一边说:“等路修好了我们也打算像外地那样,利用我们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色,也搞个山村特色农家游,让村民发家致富。”程万金老人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农民种地不交税,种田还补钱,上哪去找这好事。我是这村出生的人,日子越过越好了,城里人吃细粮,我们也吃细粮,地多的农户收入与城里人没什么差别了。”程万金老伴插话说:“俺儿子在大连上大学,说毕业后让我去他那,我跟儿子说,农村空气好,还有园子,想吃什么就种点什么,还是幸福村好!”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