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9日电 今年,哈尔滨观众尽情地享受了一道道文化演出的视觉盛宴:从大型音乐剧《蝶》,到张学友、刘德华演唱会,再到被称为“中国话剧界奇迹”的《立秋》,以及场场客满的小剧场话剧、俄罗斯芭蕾舞剧团的到访……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让这个城市动容,也为这个“音乐名城”增加了一抹亮色。
学习芭蕾舞、欣赏音乐剧,普通百姓看话剧、逛展馆成为时尚……哈尔滨人汹涌的文化暖流融化了这个寒冷的季节。文化消费在市民生活中不会总是那么孤独,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频繁出现在这座城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没有音乐、诗歌、油画、雕塑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随着市民从精神到财力对高雅艺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近年的哈尔滨文化演出市场异常繁荣,话剧、音乐剧、歌剧、舞剧轮番上阵,高雅艺术成为哈尔滨市民的“家常盛宴”。
音乐剧 音乐城的新名片
不久前,由哈尔滨市松雷集团巨资打造的音乐剧《蝶》,在哈尔滨的观众中掀起一股欣赏高雅艺术的热潮。观众喜欢这种高端文化产品,它给初冬的哈尔滨文化市场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春意。素有“音乐城”之称的哈尔滨,也通过这部拥有世界水平的音乐剧,重新为自己“音乐城”的名号定义。
据了解,音乐剧《蝶》取材于国人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保留了其浪漫唯美的爱情神韵,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大胆改编。想要变成人的蝴蝶,因遭到诅咒而以非蝶非人的方式苟活于充满危险的世界尽头。为了解除诅咒化为人,蝶人的首领老爹筹划了一场婚礼,将蝶人中最漂亮的祝英台嫁给人。而梁山伯是蝶人中一个桀骜不驯的诗人,他的到来打乱了婚礼。梁山伯深深吸引了祝英台,害怕计划被破坏的老爹驱赶并迫害梁山伯,并判梁山伯死于火刑。最终,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在熊熊烈火中化蝶,“梁祝化蝶”终于使得蝶人变成了人。
毫无疑问,这部音乐剧是成功的,因为它突破了曲高和寡,让普通老百姓也爱上了音乐剧。这个音乐剧彻底打破了市民对“高雅”艺术的印象。超级震撼的视觉,旋转的金属架、充满梦幻色彩的服装、完美的动感背景,一切都是那么的协调,尤其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后满场飞舞的真蝴蝶,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人们完全被这些高雅艺术所包含的现代科技因素的丰富和美妙震撼征服。
许多市民欣赏完这部音乐剧后都很兴奋,纷纷表示,这种现场氛围让人震撼、惊叹,高雅艺术的魅力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和解读。市民小张说,细致、庄严、神圣、恢弘的场面,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年轻的姑娘表示,自己此前从来没接触过高雅艺术。她说:“音乐能够陶冶心灵,放松心情,使情绪舒畅,这更有利于素质的提高。”正是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认可,哈尔滨的文化演出市场才空前活跃。
话剧热 重拾城市文化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哈尔滨除了以音乐城闻名于世之外,活跃的话剧舞台也曾在全国称雄。哈尔滨不但拥有水平非常高的话剧表演单位,而且哈尔滨人对话剧的品鉴能力也是有口皆碑的。
今年就有多部大型话剧在哈尔滨市上演。不久前刚送走了葛优领衔的《西望长安》,最近又迎来了《立秋》。该剧把话剧类国家级最高大奖全部收入囊中,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文华大奖等所有国家戏剧艺术的权威奖项。而且,该剧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已七度进京,并在全国20个省市的70个剧场,演出了350多场,观众达40万人次,创造了中国话剧演出的奇迹,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了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的生死存亡的考验,展示了晋商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操守。这与时下倡导的商业经营理念十分契合,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主导文化意义。这也正是一部原本地域性很强的话剧广受观众追捧的一个主要原因。
哈尔滨的话剧曾闻名全国,进入市场经济后却变得“曲高和寡”。为让百姓重新走进剧场,哈尔滨话剧院将大剧场改成若干个小剧场,观众可以像在影城里看电影一样,有选择地欣赏喜爱的话剧。这种被市民称作“话剧超市”的运作形式推出后,由于票价只有二三十元,而且演员就在观众中间演百姓身边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立刻受到观众的热捧,经常出现一票难求景象。剧院还把演出时间定为周末,让热衷话剧的哈尔滨人习惯于周末看话剧,逐渐培养话剧观众和话剧自己的演出市场。现在,每逢周末假期,观看话剧演出成为时下许多冰城市民的休闲方式之一。
芭蕾舞 哈尔滨人的一个梦境
芭蕾舞对于哈尔滨这样有着中西文化交汇历史的城市,有着素来的好感。几乎每年都有芭蕾舞剧在本城上演,随着哈尔滨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来哈表演的芭蕾舞团也越来越大牌了。
近日俄罗斯国家民族芭蕾舞团将在北方剧场进行精彩的“《爱的誓言》俄罗斯国家民族芭蕾舞团专场演出”。据了解,俄罗斯国家民族芭蕾舞团是俄罗斯一流的专业团体,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爱的誓言》汇集了芭蕾的精韵、踢踏的激情、现代的奔放和民族的悠扬,用一个“爱”的主线贯穿了世界舞蹈语汇的精髓。俄罗斯国家民族芭蕾舞团首次来到哈尔滨,《爱的誓言》让冰城的年终舞台睁大眼睛凝神注目。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哈尔滨市民将欣赏到本年度最后一场文化饕餮盛会。
芭蕾舞爱好者王颖说,芭蕾艺术是集音乐与舞蹈于一身的艺术,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我自幼喜爱古典音乐,而世界上著名的芭蕾舞剧音乐往往就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芭蕾艺术很好地糅合了舞蹈与音乐的美感,它的魅力也许正来源于此,这种魅力让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芭蕾给我最大的感受正如诗人艾青赞叹乌兰诺娃的表演艺术时所说的那样——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夜更宁静。希望在我的带动下,身边的同事、朋友、学生也能喜欢上芭蕾。不单是芭蕾,应该是所有的高雅艺术,这些高雅艺术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进行。如果一个人能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高雅艺术,那一定会对他的成长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学习芭蕾舞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优雅,与人相处时也会变得更加谦和礼让。同时,良好的形体训练也可以让人更健康、更挺拔!
文化消费汇入 日常消费洪流
市民这种自发的对高雅文化艺术的追求,不仅把一个富有朝气和豪气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把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特有的文化铸就了特有的城市品格,特有的城市品格蕴含着特有的城市精神。近几年来,哈尔滨的文化市场经过一段相当时间的阵痛,终于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过程,哈尔滨市民也经历了文化消费适应市场的蜕变。以前要票,现在买票,以前没人看戏,现在疯狂购票。从高雅的小剧场话剧到明星演唱会,从各个剧场的二人转到高端的原创音乐剧《蝶》,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高,哈尔滨市文化消费市场日渐火热,不同的演出空间让观众有了选择余地。
回首哈尔滨“买票人少,要票人多”的现象,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哈尔滨上世纪90年代的演唱会,要票人数是买票人数的10倍”。票房利润与付出费用不成正比,许多文化公司严重亏损,以致于无人敢碰大型文艺演出。在当时,要票成风、门票卖不上价、关系票、人情票、工作票等诸多违背商演的客观因素彻底扼杀了正处在萌芽阶段的文化消费。2005年以后,张学友、刘德华、周杰伦等著名港台明星专场演唱会随之举行,能容纳5万名观众的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只要办演唱会即爆满,在哈尔滨办演唱会终于赚钱了!市民也从“要票看演唱会”转型到“花钱欣赏艺术”,从此,哈尔滨每年都会举办明星专场演唱会。哈尔滨目前文艺演出市场的火爆足以表明哈尔滨市民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消费水平,从市民观话剧、看电影和欣赏演唱会等方面看,哈尔滨市民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充分展现了哈尔滨人能够自觉欣赏和消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普通市民已经越来越重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