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1日电 “试点全覆盖,强中弱兼顾”,由于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的科学方式,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百乡千村”试点工作推进两年来,成效显著,不仅各类试点实现了同步提高,而且有效示范带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目前全省已有268个非试点村开展了村内基础建设。
开展“百乡千村”试点,是我省针对省情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如何以试点带全面,以试点摸经验,我省群策群力,大胆创新——
试点兼顾强中弱
2006年春,全省首批确定了100个试点乡镇、1202个试点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使试点具有广泛代表性,所选乡村不但包括农垦、森工农垦、森工等系统一些农场、林场,还涵盖了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基础建设较好的强势村337个,占28%;中等村480个,占40%;弱势村385个,占32%。同时,明确了强、中、弱三类试点村发展建设主要目标和完成时间。按试点村类型确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分类推进——强势村和中等村到2006年底、弱势村到2007年底分别达到试点硬件建设基本目标;强势村要提高建设标准,重点是村内街路建设要由主街向辅街及巷路延伸,引导和促进农民改变庭院环境。
扶持倾斜弱势村
我省在试点推进中,从投入到帮建都采取了分类推进方式。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重点向弱势村倾斜,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帮建弱势村,助推弱势试点村加快发展。
林口县富强村,农业生产单一,种植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村民致富信息和手段非常缺乏。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650元。其帮建单位省经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协调省造纸工业研究所,将投入低、收益大的甜菜纸筒育苗种植技术引进富强村,并组织农民与东宁糖厂签订销售合同,当年就使村民增收10多万元。两年中,省经委共投入近600万元,帮该村建设了道路、自来水、综合服务楼等近20项工程,使该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收入人均增长20%还多。
大力度的帮建,促进一批弱势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资金的有力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促使全省各地出现了强势村加快发展、中等村赶学比超、弱势村迎头赶上的良好局面。全省有103个试点村建设已由一个中心村向多个自然屯扩展;436个试点村由一条标准主街向多条标准辅街和巷路延伸,开展了辅街和巷路硬化建设。
发展力求多模式
摒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小而全发展模式,每个试点乡村都因地制宜确定了一两个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增收门路不断拓宽。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确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獭兔养殖。全村农民筹资600多万元,建设兔舍、购买种兔,又聘请专家辅导养殖,很快就实现了增收。今年,该村獭兔存栏量已达到2万只,预计可增收90万元。
据统计,目前全省86%的试点乡村确定主业为发展绿色食品,55%的试点乡村大力发展畜牧业,64%的试点乡村重点发展劳务产业,17%的试点乡村则确定主攻运输、餐饮和旅游等二三产业。试点乡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7个。预计今年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可望达4400元,比上年增长23%左右,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约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各地还结合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初步总结了产业带动模式、城镇辐射模式、集中建设整体搬迁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村企共建模式、帮建模式、场(矿)乡共建模式等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