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3日电 《我们也丢了下乡工龄》昨见报后,截至12日17时30分,记者一共接到50个读者来电,其中有为老知青支招的,有发表感想的,更多的是正为怎么找回自己知青材料发愁的,但大家所发出的共同叹息是:“找回下乡工龄怎么那么难!”
这些来电的读者,下乡时间从2年到11年不等,拨通电话时都挺激动。读者刘绿莎说,这么长时间了,证明材料是“找也没处找”,这事是“说也没处说”。由于身有残疾,市民田仁龙的补办事宜一直是妻子来办理的,各部门多次跑下来,她不禁质疑:登记表也好、户籍迁入迁出底案也好,都不是在我们手里保管的东西,现在怎么能要自己负责呢?
和边秀娟女士一样,很多读者反映,他们只能找到户口迁入底案,但要找到迁出底案难如登天,但刘淑萍、赵淑梅和原住在天津的刘清明等一批人,却幸运地找到了他们的迁出底案,但由于无法找到迁入底案,同样无法补办资料。刘清明等一批天津来哈的知青,在天津找到了自己当年户籍迁出的底案,却无法在哈找到自己返城落户迁入户口的底案,他不理解,他们一行十多个人来哈下乡,并在当地解决就业,现在连户籍都是哈尔滨的了,还不能证明自己是下乡知青吗?
也有部分市民,留有不少当年知青的材料,下乡工龄也曾被一度认可,但仍然需要继续为户口迁入迁出底案奔波。市民金石说,自己当年是办理病退返城的,病退登记表上,注明了自己下乡时间等经历;黄文英说,她还有单位证明、招工时的知青情况调查表和招收哈市下乡插队知青的审批表;相比来说,王会林就更不理解了,据他讲,在单位并轨买断工龄时,他就拿到了下乡农场出具的证明,当时被认可,并按照1969年下乡时间计入工龄,可这次在办理退休时,这证明竟然不好使了;张立阳在单位的工资一直是按照下乡工龄发放,可在办退休时才突然知道,除非出具相关资料,否则他的下乡时间就不能被计入工龄了。
更有市民在返城后,所有档案都已丢失。据张永芝讲,她的档案在从北安卫生农场返城往哈市发件时就丢了,现在她只能开到派出所的证明,但还是不好使,眼看着11年的下乡时间都不能算作工龄了;相比来说,刘杰的证明材料更少,单位并轨,档案也丢了,下乡当地的资料也不复存在了,她说自己有下乡时的照片、家信、战友能替她作证,不知道这个算不算。
还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来,提供解决办法。老知青吕莲芝说,2002年她办退休时也发现登记表没了,当时让下乡时所在的当地部门开了证明,用特快专递送过来的,当时由单位劳资部门出面,就办成了。同样是知青的韩先生说:“给你们提供个信息,边秀娟不是在双城下乡吗?我在1965年到1968年的下乡资料就是在双城劳保局档案室复印到的,最后回到我们农垦系统社保局办的。”还有读者特地打来电话表示,一些知青现在的境遇不是很好,无力维护自身权益,应该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