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4日电 入冬后,哈尔滨只下了两场雪,受暖冬影响,雪随下随化。无雪天气减少了以往雪天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的状况。然而,呼吸道疾病多发、旅游景点造雪成本加大、土壤墒情偏旱等,也给这座以冰雪著称的城市带来了不少问题。
呼吸道疾病多发
进入冬季以来,由于早晨的气压较低,长期无雪,灰霾天气始终笼罩冰城,有时候最低能见度仅十几米,令人呼吸都觉得不顺畅。
据221医院呼吸科主任胡晓波介绍,冬季由于长时间不下雪,空气非常干燥,空气中带有大量尘土、刺激性物质和病菌,这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会对一些有气道反映性高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诱发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同时,也极容易造成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御寒商品滞销
由于哈尔滨今年暖冬,致使电暖气、电热风等取暖家电遭遇“滑铁卢”。同样,宣化街上一些销售防滑轮胎、防滑铁链的商店也很“郁闷”。据一位姓刘的冰雪轮胎经销商介绍,暖冬的天气对他们是个不小的打击,冬季防滑设备根本卖不出去。而哈市经营羽绒服的商家说,有些新款的羽绒服还没有真正热卖就早早进入了倾销的行列。
冰雪景点纯人造雪
由于雪量远远不足,很多冰雪景点只能以人工造雪来维持运转。少则几台,多则数十台造雪机从早“吼”到晚。在哈尔滨雪博会开幕前,总造雪量达26万立方米,又创下了历届“用雪指标”之最。同样在冰雪大世界,造雪机也是日夜不停。据冰雪大世界副总指挥孙颖介绍,他们此次总用雪量达10万立方米。
据了解,人造雪的造价很高,每立方米在30元左右,但这仅仅是造雪工程的一个环节。哈尔滨市属于缺水城市,用水造雪的成本同样也不会低。此外,对于一些滑雪场而言,造雪机开动、运雪上山车辆的油费,各类设备的养护费、人工费,及相关杂费加在一起的成本不小。
有关人士表示,过度依赖人造雪也会有问题,人造雪比自然雪平均重五倍左右,对地表有一定的损坏。
土壤墒情偏旱
据哈尔滨市农委生产处副处长王士勇介绍,11月8日,哈市农委及有关部门对哈市市区及周边县市进行了一次土壤墒情测试。测试数据显示,除木兰、宾县以外,哈市其余地区土壤墒情偏旱,部分地区属于重旱。如果今年冬天整体降雪量仍然偏小,同时气候偏暖,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区持续无雪,明春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在暖冬天气影响下,病虫卵易于存活,这将增加明年农业生产期间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对明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将有一定影响。
哈市准备人工增雪
据哈市气象台台长景学义介绍,冬天人工增雪至今在哈尔滨还从来没有实行过。鉴于哈尔滨市今年降水量偏少,目前哈市气象部门已拟定了人工增雪计划。但是,人工增雪需要有天气过程的配合,需要看云层的厚度、云层的水份含量,以及适宜的气温等多项条件。目前,哈尔滨市气象台正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过程,市气象局正在制定增雪工作预案,有关器材、技术装备等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是发射增雪火箭弹还是飞机人工降雪,要看具体的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