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12月13日,牡丹江市委党校12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整装待发:他们将到市中级法院、市委政研室、市农委、市政府研究室、市商务局等11个市直部门挂职锻炼。
市委专门选派党校青年教师到主干线挂职锻炼,开创了牡丹江市委党校建校史的先河。面向新世纪,牡丹江市委党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进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党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市情选课题
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研一体化思路,牡丹江市委党校加大新专题开发力度,紧紧围绕牡丹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全市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市情市策中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开展调研、开发专题。对有利于推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课题,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重点扶持;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许多课题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起到了为地方党委和政府谏言献策的作用。2006年以来,每学期专题更新率都高达80%以上,科研成果转化率都在80%以上。
结合全市开展的“准备之冬”活动,大力推进“学习之冬”,开办了星期六大讲堂。精心安排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东北经济、沿边开放对俄贸易战略升级、新型工业化进程、金融强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民主化进程等针对性、实用性强,符合牡丹江市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实际,能够满足各级干部不同需求的专题讲座。从国家部委和经济研究部门、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省委党校等党干校聘请了国内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部分市领导前来讲课,把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和前沿、顶尖的理论观点介绍给牡丹江市各级领导干部,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开办星期六大讲堂,解决了干部的工学矛盾,使广大干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谋划、招商引资等繁重的工作之中,利用星期六的闲暇时间充充电、加加油,实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让党性和能力“双增强”
针对不同干部的不同能力提升需求,牡丹江市委党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培训框架:从纵向上,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重点提高谋划、决策、用人、监管“四种能力”;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重点提高调研、筹划、组织“三种能力”;青年干部培训班重点提高执行、操作、职业生涯设计“三种能力”。从横向上,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这种纵横交错和相互交融的培训框架,为学员学习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平台,也使整个培训呈现出多样化、实效性、针对性的态势,大大提高了培训的绩效。
为增强干部的实践能力,拉近理论教学与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的距离,近两年,牡丹江市委党校先后建立了海林开发区县域经济发展现场教学基地、牡丹江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等5个现场教学场所。近日,牡丹江市委对俄经济贸易培训基地在绥芬河市挂牌,牡丹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荣利彬和市委常委、绥芬河市市委书记鄂忠齐亲自为基地揭牌,并就基地建设和长远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基地立足对外开放前沿城市绥芬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集商贸、旅游、培训为一体,将成为培养高层次对俄经贸人才、全面推进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重要阵地。
党校教师到“主干线”挂职
为增强干部培训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党校教学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实践、干部岗位需要的有机结合,牡丹江市委决定从本月开始,分批选派党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县(市)区及市直部门挂职锻炼,并把这项制度建设成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长效机制。首批挂职的1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挂职单位一把手助理,结合各部门发展中面临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干部培训的需要,确定了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协助挂职部门搞好干部培训。这项举措的实施,加强了市委党校与主干线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一个以党校为平台,培训为载体,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干部培训网络。
荣利彬校长说:“地区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能力的差距,地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领导干部学习能力上的竞争,加强干部培训是有效提升领导干部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选派党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意义十分重大,是事关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全局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