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日前,记者从哈尔滨市多个家政服务公司了解到,入冬以来,到家政公司请人陪父母“唠嗑”的顾客增多。由于一些家政公司刚开展这项业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有的顾客预约到春节之后。
从去年开始,一些家政服务公司针对一些人为父母寻找“陪聊”这一市场需求,推出了“陪聊”业务,颇受欢迎,今年需求量比去年增了七成左右。哈尔滨市一家政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有10名“陪聊”人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为父母预约“陪聊”的顾客骤增,一般都是夫妻俩忙工作,没时间陪老人,在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的情况下,为老人雇个人“唠嗑”。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有300多顾客预约登记,有的顾客都排到了春节前后。公司10个“陪聊”人员在11月初就全部被预约出去了,有的“陪聊”者一天要陪四名老人聊天。为了满足需求,这两天这家家政公司到一些高校招聘10名放假留校的大学生来缓解人手不足的情况。另一家家政公司面对市场需求,已经聘请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公司内的计时工进行心理培训,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家住在哈市道外区红河小区的刘澜欣老人,今年76岁,老伴去世了,虽有五个子女,但都忙工作,很少回家和老人聊天。刘澜欣虽然衣食无忧,但总感到孤独寂寞。今年10月,她的大儿子在哈市一家家政公司为她找了一名“陪聊”,是哈市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张晓璐。张晓璐每周二或者周四到刘家陪刘澜欣聊天,每次两三个小时。刘澜欣告诉记者:“刚开始真有些不习惯,也唠不到一块去,后来熟悉了,我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她说学校发生的事,每次都有唠不完的话。”自从有了张晓璐的“陪聊”之后,刘澜欣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儿女们也都放心了。
有专家指出,老人的“精神陪护”是一项新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懂得一定的老年人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善于言谈和沟通,这样才能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这项业务在国外的范围已拓展到陪散步、陪吃饭、陪旅游等项目。
眼下,哈市的“陪聊”一般每小时收费15元至20元,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外来流动人员等,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很难达到雇主的要求。有业内人士指出,“陪聊”这一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哈市的“陪聊”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更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及考核办法,这一新兴行业亟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