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3日电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拔下一根猴毛,并冲着猴毛轻轻一吹,就能变出成千上万只小猴子。在人们眼中,这只是个神话,而在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楼里,刘忠华博士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们让神话变成了现实。2007年岁末,一头克隆东北民猪一次产下10个“猪宝宝”。
2006年10月12日,3个体细胞克隆出的3只东北民猪顺利诞生,这是继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8月克隆出香猪后,中国研究培育出的第二例克隆猪。
时隔一年多,2007年12月27日,记者再次走进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楼里。“克隆猪成功繁殖了!”一见面,刘忠华便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一喜讯。原来,目前存活的6头克隆东北民猪如今都已经达到了自然繁殖的条件,其中一头东北民猪刚刚产下10个“猪宝宝”。
体细胞核移植是实现转基因动物最重要的一步,刘忠华与其课题组成员用体细胞克隆出东北民猪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茄子、转基因黄瓜等,是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使其向更优良的性状生长。东北民猪生长周期长,瘦小肉率低,通过克隆,去掉猪体内的不良基因,克隆出优良的品种,使其“肌肉”发达。在研究过程中,刘忠华和学生们开玩笑,把这样的猪称之为“施瓦辛格式”民猪。
“一个胚胎只能拿出几十个同样的细胞,而体细胞则不同,想拿出多少同样的细胞就能拿出多少。”刘忠华说,如面临濒危的动物,可以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实现“保种”,但不能无限制的“克隆”。“一个群体要想稳定,种群内需要存在不同差异的个体”。以东北虎为例,如东北虎大量地被“克隆”,就会导致这个群体个体相似,如遇天灾或疾病,这些克隆东北虎极易灭绝。
刘忠华希望能早日把克隆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为人类造福。目前,他正带领着一个课题小组根据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转基因动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转基因动物就会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