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俊峰 摄
东北网1月9日电 每到年终岁尾,消费热潮频频掀起。在这股消费热潮中,一些人是为了日常所需而购物,一些人却带着特殊的任务去消费。这个任务就是积分,因积分以年度为界限累计,只有达到一定数额方可换取相应赠礼,否则作废;所以在即将告别2007年的那段日子里,很多人不得不突击消费,向能够享受赠礼的积分数额做最后的冲刺。
1
“积分”身影无处不在
随着商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商家用来在商海占据一席之地、争取更多消费者的方式和手段也随之呈现着花样繁多,频频出新的趋势。不知从何时起,积分换礼出现在商战舞台上,近年来众商家更是纷纷效仿,屡试不爽。一时间,从最早的商场购物积分、手机话费积分、银行卡刷卡积分、餐饮消费积分、购买药物积分,到之后出现的网络游戏积分、演变的乘坐飞机积里程……积分已经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商场购物积分换礼、手机话费积分、银行卡刷卡积分是人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哈尔滨的大型商场都有积分换礼的业务。一般情况下,商家发行的消费积分卡都是免费办理,前提条件是必须消费满一定的额度,才有资格申请。商家规定购买普通商品每1元到10元积1分,购买珠宝、钟表、裘皮、国际精品等贵重物品每50元至100元积1分,积分达到商家规定的数额可以享受相应的赠礼,同时规定积分赠礼具有有效期,有效期内没达到最低消费积分赠礼数额,即会自动清零。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卡刷卡积分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有些是在指定的特约商户处可以享受多少折扣的优惠,有些纯粹是刷卡消费的积分累计兑换小礼品。但银行卡刷卡积分赠礼对积分数额要求较高,看得过去的奖品,需要消费者积满上万的积分,这样就为积分兑奖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2
“我为积分身心疲惫”
在哈尔滨某外企工作的常女士属于“80后”,时尚的她喜欢在商场购物。当谈起积分赠礼这一话题时,她感慨地说:“我曾是积分赠礼的‘忠实’追寻者,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在攒积分以换取商家赠礼。可仔细想来,在‘追分’的这几年里,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实惠。”常女士告诉记者,她有一张百盛购物商场的积分卡,是在该商场落户哈尔滨的第一时间里办理的,此卡的功能是可以通过购物金额折算成分值,累积换取购物券。“我在百盛也没少花钱,应该有不少积分,谁知道积分定期清零,我2005年至2006年积分已经全部清零了,也没个电话或短信的提示我。今年已有600多分,但1000积分才能兑换20元的代金券,商品消费1元才一分,超市消费5元才1分,看来我还得花不少钱才行啊”。哈尔滨市民苗杰也遇到了积分难题。她告诉记者说,平时喜欢在网上购物,当初选择卓越购物网站是因为该网站一年消费累积积分达到1000分就能成为VIP,而且还是终身制的。于是她就买啊买,几个月下来才累积了402分。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前,她收到一封邮件说,网站制定了新政策,连续12个月消费满1888分才是VIP,而且有效期是1年。看着这个高不可及的数字,苗杰选择另辟蹊径。于是又通过注册joobuy网站,以其链接上卓越网和当当网购物以获得双重积分,并且joobuy网站的积分可以直接兑换现金。苗杰用这种办法多次购物,积得2000多分,结果网站规定5000分以上才能兑换,而且积分是当月购物,次月月末才能算出积分。这个结果让苗杰哭笑不得。
3
积分赠礼:馅饼还是陷阱
张静是哈尔滨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为了能刷信用卡积分换取礼品,她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发起了总动员。据张静介绍说,现在各家银行刷卡积分赠礼的数额要求都比较高,单靠像她这样的普通工薪族一个人的消费力量根本就是望尘莫及。为了能多积分,换好东西,只要听说周围熟悉的人要去消费,张静就会主动献出自己的银行卡,刷卡消费后还得亲自再跑趟银行把钱存上。“一次,两次的还好说,时间久了,大家都不敢当着我面提买东西的事了”看着刷卡换来的手机链、水杯、玩具娃娃等赠礼堆放在角落里,张静无奈地说:“费了那么多精力换来的这些东西,其实什么用都没有。”
司女士经常去药店买一个固定品牌的护肤品。最近,该品牌推出了积分赠礼活动,即买满500元的产品就可以免费办理一张积分卡,购物累计到1500元,可领取价值150元的赠礼。司女士认为,此前这个牌子的护肤品从来不打折,自己今后要经常使用,便购买满500元的产品。事后,她又觉得有些后悔,自己只需要一瓶150元的润肤露,结果为了获得积分资格却多花了350元,而要想领取150元赠礼,还要经过一个漫漫长路。
通过这些事例不难看出,积分赠礼已成为商家促销最有效的法器,众多消费者却为此得不偿失。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购物的同时积分,消费到一定额度就有礼品返还,这类销售策略是远远地放着一个诱饵,需要你不断消费支出才可能够得着,而这够得着的赠礼与消费付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商家说限量赠送礼品,送完为止,虽然达到消费数额,但没赶上赠礼末班车,那也只能自认倒霉。总之,在享受积分赠礼优惠的同时,也应认清其中迷雾。
4
积分中的生意经:小芝麻换大西瓜
商家竞相抛出积分赠礼的绣球,那么商家从中到底能获得多少利益呢。记者采访了多家商场有关负责人,都以此问题属商业机密为由拒绝解释。几经辗转,一位曾经在商场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赵先生向记者揭开了商场“积分赠礼”的面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消费者为获取积分赠礼的“资格”,首先就要在商场一次性消费3000元以上(此次消费不计入积分累计)。以商场规定购买普通商品每10元积1分、珠宝等贵重商品每50元积1分,积分在一年内累计到1000分可兑换价值150元的礼品卡为例,为达到1000分所要付出的消费金额是1万元到5万元。以一年平均消费3万元换得商家赠送的150元礼品卡作比较,商家用来“奖励”消费者的回馈率不到0.5%。商家给消费者一个小芝麻,换回的是一个大西瓜,丰厚的利润不言而喻。
商家为追求获得最大利润的效果,选择累计积分赠礼而不采取即买即送。据业内人士介绍,从长远角度来讲,积分赠礼能刺激消费者加大购物金额或提高购物频率,并长期、稳定地在某一商场购物或购买某一品牌的商品,使其逐渐成为商店或品牌的忠实顾客,并有效抵制竞争对手。此外,商店实行买一送一,买一送二,或买一送三,赠品的价值金额一般都不会超过顾客购物金额的5%;如超过5%,商店则将不堪负担。一般情况下,赠品金额多数相当于购物金额的3%左右。例如,消费者买1000元一套的西装,商家送价值20元针织袜一双。这在消费者看来,觉得无足轻重,不足以吸引他买这套西装。于是商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顾客购买了一定金额的商品后,暂时不送赠品,而是积分,当顾客积累了一定数额时,可以按照商家积分分级赠礼的规定,换取到某种“像样”的商品。而所谓的“像样”的赠礼,不过是每次消费小赠品的累加,甚至其价值还不及单次赠礼。
5
专家支招——
平心看待积分 量力而为消费
我省著名心理学专家曲伟杰就众多消费者为获取商家赠礼而盲目积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说,想占便宜是人的共同心理,人在“占便宜”时,迫切想要得到的、追寻的只是片面、一时的利益,往往就是这个时候,忘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很多人为了凑足积分数,常常会购买比预计购买数量更多的物品,这样,在此项支出上所花费的往往会高于原先的预算。但事后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实这种消费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浪费。人们总在不断地购买计划外的东西,总在为追逐一些琐碎的事物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消费者不要为一点“诱惑”,而失去理性与自制力,一定要时常提醒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面对积分赠礼,消费者要认识到这是商家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促销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正确看待积分赠礼这个问题,保持平常心态、理性对待商家营销诱饵。在消费过程中,提前了解积分使用范围、期限等,在商家宣传的积分优惠活动中,要想一想是不是真正能得到优惠。千万不要受到商家“满多少积分,购买多少可享受多少折扣”等条件的诱惑,从而导致冲动性、盲目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