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4日电 近日,记者在东方红林业局采访,恰巧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我省拜泉县公开竞价转让林木的报道。面对电视报道,东方红林业局工会主席李为方告诉记者,商品材拍卖的举措该局早在5年前就实施了。5年多来,该局共举办木材竞价拍卖会86次,平均加价65.33元/立方米,增收4595万元。
首开我省森工系统拍卖先河
东方红林业局木材竞价销售始于2001年末。这年,长期从事木材销售工作的张雷调任该局局长。谈起木材竞价销售的事,张雷说:“早就想引进国际通行的木材竞价拍卖销售方式了,只是没有机会。”他给记者讲了10余年前在日本的见闻。
当时,国内一些企业销售给日本商人水曲柳6000元(人民币)/根、山槐200元(人民币)/根,张雷认为这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天价”了。但他到日本考察木材市场时却看到,通过竞拍6000元/根的水曲柳卖到了8.7万元(人民币)/根,200元/根的山槐卖到2.3万元(人民币)。这件事对张雷触动很大。就任东方红林业局局长后,张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施商品材竞价拍卖销售机制。当年,该局就增加收入416万元,木材平均售价提高45.2元/立方米。
据有关专家介绍,林木和商品材销售引进竞价拍卖机制有其必然性,既科学又合理。专家说,木材属于不定型产品,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独特的规格、一个不同的质量,因此,很难一个标准定价。过去,“一口价”不仅不准确,而且造成了木材资源的巨大浪费。
拍卖撬动“又好又快”发展
伽利略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地球,讲的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而东方红林业局正是通过商品材“拍卖”这个支点撬动起了整个林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5年增收4595万元是个什么概念?
林业局宣传部长程晓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东方红林业局现有人口45000人,在岗职工5852人。增收4595万元就等于5年间林区人均增收1000元,在岗职工人均增收近8000元!
2001年,张雷刚到东方红林业局就任时,该局欠款7000余万元,职工9个月没开工资。几年来,通过实施木材竞价销售机制促进了整个林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局2001年增收1334万元;2002年增收2585万元;2003年增收516万元;2004年增收2361万元;2005年增收1639万元;2006年增收4360万元……
“木材竞价销售不仅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机制的实施,树立了形象,凝聚了人心,使整个林区人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变,呈现出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作为木材竞价销售的首倡者和实施者,张雷感触颇深。
拍卖竞价日趋规范化
经过5年多的运行,东方红林业局的木材竞价拍卖销售机制越来越成熟、完善。
该局成立了木材竞价领导小组。成员有主管经销的副局长、纪委监察局、局工会、生产科、资源科、贮木场、木材科等部门的负责人,并邀请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现场监督。每次竞价会由木材科长掌槌竞拍,林业局电视台现场直播整个竞拍全过程。事后,还要将竞拍过程制成光盘存档备查。
不参与竞价的客户要想购买同等值的木材,一律在竞价的基础上每立方米再加30元。
如果客户和群众对拍卖公平性有疑虑,随时可以到财务科查账。
为了避免大户垄断市场,干扰拍卖秩序,该局还规定,对畅销材每次拍卖数量上限设定在200立方米,这就使一些资金量相对不足的小客户也能够参与公平竞争。
拍卖机制实施之初,该局领导发现个别客户欺行霸市。这些人坐在拍卖现场的最前排,他们举牌时回头张望,后面的人由于惧怕就不再举牌了。自此,该局规定,竞拍者在拍卖现场一律不准回头,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打手机等。
一次,两个客户为了200立方米的黄菠萝竞争得非常激烈,双方较劲儿连续举了7次牌,价格明显高出市场价许多,仍互不相让。此时,主持竞价的人为了保护正常交易,又不伤了双方和气,适时叫停,并将这些木材一分为二。
在从东方红林业局采访归来的火车上,遇到了在该局从事铅笔板加工生产的刘先生。他说,他的企业在当地已经六七年了,之所以选择偏远的东方红林业局建厂,就是看到了那里的木材销售公开、公平,作为外地人在那里经营省心、放心、舒心……
东方红林业局实施的商品材拍卖竞价销售方式,受到了省森工总局的充分肯定。自2003年起,省森工总局作出决定,商品材销售一律实行竞价拍卖,否则不允许销售。
2004年至今,全省森工系统仅此一举,即增收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