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0日电 1间教室+1名学生+1名老师=1个班级,这是哈尔滨市新兴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一对一”教学,新兴的教育模式与现行教育体制的巨大反差引起家长、学生与教育专家的关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全封闭式管理、“一对一”教育培训,个性化培训颠覆现行教育体制
日前,记者走进哈尔滨市新发展教育机构,只见每间8平方米的教室里设有一块黑板、三套双人课桌椅,一名老师正在给一名学生上课。下课铃声响过,有的学生在走廊里活动,有的学生跑到其他班级找同学聊天,还有的学生准备下节课的书本,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回到各自的班级,回到“一对一”的状态。
据该校朱晓倩校长介绍,4年前该校创办了哈尔滨市首家个性化学习培训中心,全日制“一对一”教学模式是其中一个项目。所谓的全日制“一对一”教学就是学校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为学生选定各科任课老师,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一名学生自成一个班级,四名老师辅导一名学生,两个小时为一学时,每天四个学时。
朱校长说,这是一种与九年义务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公办学校的每个班级有30-50名学生,一些重点学校的学生还会更多,老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几十名学生上课,而每一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现象,这样的教育体制限制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知识的延伸,也使一些学习自主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产生厌学的心理。而该校全日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一名老师为一名学生上课,“量身定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方法,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后,重新回到学校后在班级排名大幅度提高,增强了自信,有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府。
据了解,目前,该校全日制“一对一”学习培训班有70多个,这些学生中以高三学生居多,其中一些学生被老师视为“成绩低、基础差、高考无望”,还有一些报考军校的学生,考试要点有别于全国统考,所以他们更需要特殊辅导。
高额的教育投资、单调的个体生活,个性化培训惹争议
个性化学习培训以雄厚的师资力量、精细的教学计划、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享受到“尊贵式”辅导,而“尊贵”的价格令人咋舌。高三学生每课时100多元,一天的学费近500元,每个月的学费高达1.5万元,其中还不包括参加学校晚上组织加强班的补课费,这绝非工薪家庭所能承受的,难怪有人称个性化培训为“贵族培训”、“现代私塾”,加上完全背离现代教育体制的教学模式让一些家长质疑:高额的教育投资、单调的个体生活能换来高分吗?一些参加个性化培训的家长认为,物有所值。
哈尔滨市某高中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李文在个性化培训班学习3个月了,李文的母亲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李文。李文原学校的班级有40多名学生,李文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班级又按照成绩排座位,坐在班级的后面,有时同学说话嘈杂,她根本听不清老师的声音,而老师更多地照顾班级前面的学生,只要前面的学生能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老师便进行下一个学习项目,结果她始终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课程落得越来越多。李文主动向母亲提出请老师单独辅导的想法。在新发展教育机构,老师针对李文的弱项,查缺补漏“一对一”地辅导,李文落下的课程逐渐补上了。李文的母亲认为,虽然多花点钱,但是孩子受益了,成绩提高了,而且没有同学间的竞争,孩子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许多。
而高中生家长杨女士坦言道,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她会用休息时间为孩子请家教,但不会让孩子放弃学校正规的教育来参加这种“私塾”。虽然“一对一”教学方式可弥补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但不能完全替代学校教育。在个性化培训班中,没有比较,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没有同学之间的竞争,怎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大考之前,公办学校组织的各种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提前“热身”,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缓解高考压力,这些是个性化培训班做不到的。
专家解读“一对一教学”的利与弊
个性化培训向现行教育体制发出挑战。个性化培训是否值得提倡,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否能让家长圆“望子成龙”之梦,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该谨慎选择。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吕春霞认为,个性化教育体制可以作为学校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首先,这种教学方式目的性强,它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全日制“一对一”班级的学生没有同学伙伴,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同伴,因为同伴之间交流的学习心得可促进彼此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在“一对一”的班级里,学生没有比较、没有激励,他们看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闭门造车,竞争意识淡化。如果家长想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孩子选择个性化培训,但不能把全日制“一对一”教育作为长期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