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专项支出64.2亿 2008年:龙江财政的民生清单
2008-01-21 09:50: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业伟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1日电 题:专项支出64.2亿 2008年:龙江财政的民生清单

  GDP增幅1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这是我省2007年的两项重要国民经济指标。

  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8年,按省财政计划,省本级预算将安排民生方面专项支出64.2亿元,同比增长42.6%,占省本级专项支出的60%。

  翻开这本鲜活的财政“民生清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业有所就、贫有所济、住有所居……着力保障民生、全力改善民生、努力发展民生的理念,贯穿着2008年财政预算计划的每一笔支出。

  民生保障清单:“短板”渐消除

  “农民不再是社会保障中受冷落的群体。”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说:“随着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公共财政的阳光已经越来越多地照在广大农民身上。”据他介绍,我省每年都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投入力度,2007年全省用于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救助的支出达到10.77亿元,全省已有约233.2万人享受城乡低保。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保护网”,随着我省社保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过去一些民生问题“短板”凸显。在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不断加强的今天,“短板”被逐渐消除。

  “老人们有福啊”,每一个来到绥化市北林区中心敬老院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生态敬老院,花园式的建筑群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远离城市的尘嚣。院里果树成行、甬道幽深,老人们聚在一起,或聊天、或练拳,其乐融融。宿舍楼里棋牌室、健身房、小卖部、医疗室一应俱全,基本可以满足400名院民的日常需求。

  在2008年财政的“民生清单”上清楚地记录着:计划继续加大对农村敬老院改造的投入,2008年省本级将增加资金3000万元,改善农村敬老院供养条件,实现集中供养率达到50%的目标;同时,落实国家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进程。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不断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改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加强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后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确保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严格界定需要补助的企业范围、拖欠的工资额度、工资标准以及拖欠工资的承担主体,建立预防企业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拖欠工资问题的发生。

  在2008年的财政清单上记者看到,我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支出初步安排增长15.12%。其中,安排解决国有困难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资金4.1亿元,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1.6亿元、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1.1亿元。

  简评一

  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讲,它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一项重要制度,大凡市场经济国家都配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市场经济便难以运转。同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般也恰好与市场化水平相衔接。资料显示,我省的市场化水平位居全国第八位,这个位次是比较先进的。与之相适应,我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但也要看到,限于我省财政实力不强,社会保障无论在覆盖范围,还是保障水平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尚任重道远。

  民生发展清单:让百姓拥有平等权

  让百姓拥有平等权长期以来,上学难、上学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我省“民生财政”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群众上学、就医等民生难题,让所有百姓拥有平等的“发展权”。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庆江说,我省着眼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做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2008年全省安排教育支出将增长17.65%,卫生支出将增长25.7%,均高于全省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

  百姓创业发展,教育是根本。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相关要求,我省将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落实省级课程免费教科书所需资金;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按照中央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落实与省定“一费制”标准差额的50%部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财政保障水平。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如今,从城镇到乡村,从教育到医疗,我省的百姓正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生财政”带来的均等化效应。

  龙老太太家住海伦市双录乡,今年已经72岁高龄。地是种不动了,平日里跟老伴于仁和两个人就靠家里的那头奶牛下崽挣钱,一年的收入也就2000多块钱。但2006年她突发冠心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

  “过去穷啊,穷怕了,俺们农民都是小病拖、大病挨,实在不行才往医院抬。好不容易攒几个钱,舍不得啊。所以只能在家硬挺。”后来几个闺女一合计,都来劝老太太,年初不是还交了10块钱参加新农合了吗,说是看病给报销,说不定管用呢。就这样,去了医院。

  “这一场病一下子花去了5600块钱,这是俺们家两年的收成啊。病医好了,可我这个心疼啊。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后来俺们大闺女给我送回来2000多块钱,说是新农合给报的。真是感谢政府啊,没有新农合我就活不到今天,我现在就信新农合了。”现在不仅老两口参加了新农合,连带三个闺女也都参合了。


  翻开2008年的财政民生清单,“支持”“安排”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

  ——今年将继续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6000万元,支持改善公共卫生防疫和救治条件;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保险范围;

  ——进一步完善大额医疗费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离休人员医药费统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配套制度;

  ——认真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政策和资金,确保50%的市县启动试点;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财政补贴每人每年从40元提高到80元;

  ——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简评二

  教育公平是发展起点上的公平,医疗保障是生存权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我国城乡社会长期处于二元化的状态。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新一届党中央果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应当说这是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功挽救,它避免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多重断裂,其意义不亚于30年前改革开放创举的提出。循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我省扎扎实实地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成就也是非常可喜的,但是任务还很重。

  提升生活质量清单:人人应能享受幸福

  在2008年的财政“民生清单”上,分明写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等名目。而这些都是围绕着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出的,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今年刚刚搬出采煤沉陷区,搬进新楼的王大爷,一点也不害怕冬天的寒冷了。他说:“以前一到冬天冻得在屋里都呆不了,到夏季雨天就更糟,由于地面塌陷雨后积水成潭,让人觉得特别难受。如今搬进新楼,多亏政府‘埋单’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和王大爷一样,在七台河市,几年来住进为治理沉陷区建成的新小区的居民已有1万多户。这是我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缩影。

  和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一样,这些年,我省一直在致力于让百姓贫有所济、住有所居。2008年哈尔滨市规划重点解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困难家庭住房问题;2009年解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平方米以下困难家庭住房;2010年廉租房优惠政策将由最低收入户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在今年的财政清单上,按财政计划,支持百姓住有所居力度可谓空前:支持城镇廉租住房建设,省级财政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2亿元,市县财政也要从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财政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央和省级财政将安排10.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棚户区基础设施改造;支持农房改造,省级财政将安排4000万元农村困难群众的泥草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逐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17日,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成街道办事处的低保户们收到了由哈市红十字会捐赠的总价值3万元的羽绒服、围巾、白面、豆油等年货。图为低保户秦勇拿着年货回家。吴迎 记者杜怀宇摄

  今年,在我省各地,将随处可见这样事关提升百姓安全感与幸福感的“财政支出单”。今年的支出更加让百姓尝到甜头:

  ——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财政补助标准,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大力压缩一般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资金,增加对影响人居安全的重点综合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支持城市污水厂污水治理工程、集中供热工程中烟尘和粉煤灰治理以及影响农村环境的畜禽集约化养殖粪便无害化治理等项目;

  ——进一步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集中采购政策,扩大节能资金采购规模,不断提高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比重;

  ——对伊春和大兴安岭林区将进一步加大实施“天保工程”政策的力度,以保护生态为重点,减少加工业投入,增加旅游发展投入。

  简评三

  真正将农村社会当作一个社会去建设和管理,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是新一届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关注点,也是民生工程的一大亮点。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富裕、没有广阔农村市场的开拓,中国的市场经济就永远是残缺的,内需就永远上不去,发展只能靠外需和投资,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省财政直接给钱为农村修路,为城里困难人口建廉租房等等,到处都闪烁着公共财政的灿烂、温暖阳光。

  (简评作者:省财政科研所所长研究员秦凤翔)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