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神州北极“安全网”: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2008-01-23 14:01:21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高欣 梁书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3日电 漠河县北极乡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北部,是我国的北极点,素有“神州北极”“天涯北角”之称,年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一年内无霜期仅有86天。“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在这样的高寒禁区,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北极边防派出所的9名官兵克服天气寒冷、环境恶劣等困难,恪尽职守,扶危济困,创造了平安、和谐、稳定的边境环境。

  “驻守高寒禁区,为民服务无盲区”

  北红村村民不会忘记,村里丢了黄牛,北极边防派出所的官兵曾冒着严寒帮助寻找。

  2006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在距北红村5公里处,漠河县政府送给北红村的“扶贫黄牛”走失了12头。由于担心黄牛会越境至江对岸的俄罗斯,心急如焚的村民报警求援。北红村驻村边防警官王强和王频频冒着零下50摄氏度的酷寒外出帮助寻找。

  “那天晚上的风像刀子一样,边防警官硬是把牛一头一头地找到,交到我们手中。后半夜找到最后一头带崽母牛时,牛已经被冻得趴在雪地里不能动了。牛都冻得那样,人得冻成啥样?”北红村的王春老人说。

  那天夜里,王强冻得瘫倒在雪地里,双脚钻心地疼痛。“我们把他抬回村委会,他的鞋袜都冻在脚上脱不下来了,凭经验我们觉得他的脚保不住了。这么年轻的孩子,没了双脚怎么办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春眼含热泪。

  “当时,我吃了10片止痛片才勉强忍住疼。村里几个老人一边用当地传统方法为我暖脚,一边掉眼泪。可能是感动促进了血液循环,我的脚竟然保住了。”说起往事,王强记忆犹新。

  从1984到2006年间,北极边防派出所官兵平均每年参加大小规模的雪灾抢险救援55起,共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只要边防官兵在,就是大灾也不怕!”北极乡乡长刘文忠说。

  爱民打造固边“安全网”

  北极乡的老百姓更不会忘记,正是由于边防官兵的辛勤工作,才有北极乡现在良好的社会治安形势。

  “这里的老百姓外出时,房门根本不上锁,只用竹筷子或小木棍往门上一插就走。谁家自行车没了既不报案也不找,因为他们知道不会有人偷的,准是亲朋好友有事临时骑走了。因为知道没人偷盗,北极村的很多自行车都不安锁。”北极乡副乡长赖春霞这样描述当地的治安状况。

  边防官兵心里最清楚,这样的治安状况来之不易。北极所辖区战线长,交通不便,而每年三月的国际汽车拉力赛、六月的北极光节、八月的都柿果采摘期,动辄数万人云集,是治安的高风险期,更是对北极边防派出所的艰巨考验。每到旅游旺季,官兵们便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们扛着行李、粮食,拎着煤气罐,上山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极边防派出所摸索出了适应林区特点的治安联防机制,有效弥补了村屯偏远、战线拉长、警力不足、触角延伸不及的弱点。截至目前,北极乡80%的村屯实现“零发案”,“两抢、两盗”案件控制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各种可能导致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的矛盾化解在基层。

  “艰苦磨炼是一生的财富”

  在北极所工作过的边防官兵眼里,这里艰苦磨炼的经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无论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对亲人的思念,都动摇不了他们扎根北极、戍边为民的信念。从所长到普通干部,几茬几任,没有一人提出过调离。艰苦的环境是锤炼精兵的熔炉。

  北极所边防官兵所做的一切,祖国人民没有忘记。在北极边防派出所的荣誉室里,“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群众工作标兵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基层建设标兵单位”、集体三等功等数十块牌匾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泽。这些荣誉,记录着光荣,承载着重托。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