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5日电 农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科技这“三驾马车”的拉动。22日,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一次分组讨论时,九三学社的委员们围绕着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好技术进不了农家
声音:足够的资金支持,让科技成果在农业基层得到推广
话题缘于王亚东委员的一句话。他发言时刚提及我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话题,戚国强委员就迫不及待地说,他们东北农业大学的刘元英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经过7年的努力,研究成功了“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新型施肥技术”。这种技术能减少化肥用量,使水稻提前抽穗3~5天,而且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庆安和五常的试验证明,这项技术能使水稻亩增产100公斤,一亩地能让农民增收100多元。
他说,虽然这项技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评审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还获得了8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只够推广35万亩水稻,我们想让全省3000多万亩水稻都用上这么好的技术,而在推广过程中却四处碰壁,举步维艰。
农技推广在基层没有“腿”
声音:除资金因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拥有自主权
农村与农垦的水稻单产差距之所以能达到200多公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省农垦总局科技局局长王亚军委员也加入到了讨论中。他分析说,现在,我省农技推广已经远远落后于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技推广体系不严密,农技推广在基层没有“腿”,到了乡级就没有专职人员了。而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资很低,更谈不上工作经费。
戚国强则认为,除了资金因素外,对一项好成果推广与否,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根本没有自主权,而且这种好成果推广后与他们的待遇、利益不挂钩,他们自然也没有推广的积极性。
让农技推广直通到乡一级
声音:建立专门的农技推广体系,推进科研院校与各县合作共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否完善,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王亚军认为,农业的公共性特别强,这也决定了农技推广的公共性。所以农技推广应由国家管起来,建立专门的农技推广体系,并使其直通到乡一级。同时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戚国强表示,他已将刘元英教授的成果推广难题,准备提交给省政协。在提案中他建议,建立农技推广的专项基金,并持之以恒,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推进农业科研院校与各县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对有成绩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奖励,并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技术培训,使教育、研究和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背景资料
据统计,全省县级推广中心除哈尔滨市所属市县和其他个别市县有一些推广事业经费,绝大多数没有任何事业经费。省、市推广部门给各县(市)推广中心下达的推广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每年都在20项左右,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作保障,只能靠各县(市)自筹资金去解决。另外,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也与日新月异的农业技术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加之农村税费改革,村级农民技术员“误工补工”报酬无法兑现,村级推广网络也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