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员:
在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龙江经济、惠及龙江人民的战略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三江平原率先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的优势三江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建设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的战略部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作为重要基地先予扶持,先行发展。‘
(一)稳定的粮食产量使三江平原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江平原地区现有耕地面积约7000万亩,年生产粮食能力约为1000万吨,商品率高达70%以上,每年能够稳定地为国家提供不少于700万吨的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总量的25 %以上,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粮食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三江平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合于水稻、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的栽培;土质肥沃,生态环境优良,能够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土地产出率潜力巨大,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改造后可增产粮食100多万吨;依江傍湖,水量充足,除了丰富的当地水资源外,还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过境水量没有利用而流入境外,其中三大江河的年平均过境水量,仅佳木斯地区就多达3500亿立方米。所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三江平原这片黑土地无论是提高粮食产量,还是提升粮食品质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场县共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时机日益成熟。三江平原区域内的二十多个市、县和四十多个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上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十分默契的合作关系。农垦系统的经营管理机制及其机械化作业等先进的生产方式,对县、乡村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时机日益成熟。
二、对三江平原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的建议我们认为在三江平原率先建立起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能尽快拉动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的全面实施。
(一)建立协调机制。建设三江平原基地,是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涉及整个三江平原的系统工程。一是要成立以相关市、县和农管局、农场为主体的三江平原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在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区域资源统筹利用、行政管理协调配合的原则,按照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从三江平原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管理资源,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具体负责三江平原地区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建设工作。二是在生产经营方面,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品牌建设为载体,以政策调控为保障,以经济规律为准则,发展完善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紧紧围绕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根主线,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基地和市场共建、规划和政策共有,将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组合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区域化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二)制定发展规划。三江平原基地建设是一项全领域、多层面、多体系的建设工程,应该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发展规划。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区域化。按照黑龙江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的总体框架,以资源分布特点为依据,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对三江平原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资源、产业布局,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进行规划整合,在宏观管理上实现农业生产领域的一体化调控。从而,改变农业组织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分散经营、层次不高的状况,做到区域化管理、规模化经营。
二是经营产业化。要从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龙头企业布局、种养基地的确定,以及品牌战略的实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品,推进优势产业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优势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三是耕作机械化。要结合三江平原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耕作机械化纳入基地建设规划。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四是服务社会化。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制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在三江平原地区建立起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为补充,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网络建设在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是生活城镇化。试验基地的规划不仅包括发展现代农业的管理性、经营性的架构,还应对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区域内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小城镇布局及社区建设等等做出规划设想。要通过实行户籍改革、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消除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各种阻力,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向城镇集中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三江平原区域内粮农生活城镇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三)出台配套政策。[HTF]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是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议省和国家针对三江平原试验基地的建设,制定和完善一揽子政策予以扶持,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实施。
一是产业政策扶持。着眼于促进东北粳稻、玉米、大豆等三江平原优势农产品的培育生产,针对有关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鼓励探索新的土地经营模式,实现农田连片耕作等,出台整体配套政策。此外,凡是国家、省投资或需要国家、省核准或批准的重点涉农产业项目,以及相关科技项目基金等,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安排三江平原试验基地。
二是财税政策扶持。通过采取投资税收减免、再投资返还等方式,对农副产品加工及其高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加工等可缓征企业所得税;调整龙头企业用电、用水价格;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支付规模,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对三江平原试验基地予以倾斜。
三是涉农项目资金打捆实施。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支农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支农投资协调机制。在三江平原基地内,将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装备、种子工程、科技扶贫、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及资金配套打捆,统筹落实,以加大政策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突出建设重点。三江平原基地建设要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抓实施。一方面要按照总体布局规划,总结推广“场县共建”经验,创新三江平原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加强粮食基地及其相关生产园区的建设,建立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研究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有关“瓶颈”问题。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试验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二是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融资难问题。要建立健全城乡金融服务机制,尽快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扩大到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更加广泛的领域。三是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三江平原地区是“原字号”的主产区,但铁路却是东北铁路网的尾流,空车来的少,实际装运量大,车皮供求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的对外运输。要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办法,提请国家铁路部门向三江平原地区倾斜运力,保证试验基地货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