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电题: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龙江竞争力——政协委员建言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上篇)
记者印蕾 刘蕊
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加速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城乡居民最广泛的文化需要,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龙江竞争力”,为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建言献策。
【核心观点】变“软实力”为“硬经济”
【委员视点】依托少数民族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
省政协委员宗成滨
我省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千百年来,这些少数民族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息繁衍,成长壮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当代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庆娱乐等均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揭示着北方民族的发展史迹。省政协委员宗成滨建议,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将文化资源开发或旅游产品转化为文化产业,可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此,原政协委员、哈尔滨市文化局副局长徐鹤东在为本次会议撰写大会发言时建议,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打造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拉动全省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依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力度。政府应是投资的主体,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其次,还要广辟投资渠道。应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深挖资源、打造品牌,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不能只简单摆事实在那里,而应把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变成旅游产品,最终转化为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文化整体发展。
【委员视点】依托地理优势,扩大对俄文化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式发展。
省政协委员鲁春娅认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处于对俄开放的前沿,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绥芬河、黑河、东宁、抚远的边境出入境游客量位居全省前列。我省应把对俄开放与合作作为拉动区域文化增长的战略产业来抓,以文化促经贸。积极探索、开发独特风情游、生态游、出境游等,初步实现以人流带物流,带动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委员视点】依托气候优势,加强冰雪文化的宣传力度,创造龙江文化产业优质品牌。
![]() |
省政协委员姜龙江
省政协委员姜龙江认为,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适于开展滑雪、冰灯和冰雪等旅游项目。冰雪文化可成为我省文明中一个最具活力的一脉。
省政协委员姜龙江建议,我省应打造龙江的冰雪文化产业,形成冰雪游、冰雪体验、冰雪艺术等系列的文化宣传,以传承历史文化渊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现冰雪文化活动的人文性、亲和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依托文化大集的地缘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彰显地方特色,总体上融于全省冰雪产业,在内容和形式上另辟蹊径。政府还应有意识地加强宣传与引导,定期制定出策划方案及实施计划,将龙江的冰雪文化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