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电题: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龙江竞争力——政协委员建言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下篇)
记者印蕾 刘蕊
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
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加速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城乡居民最广泛的文化需要,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龙江竞争力”,为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建言献策。
【核心观点】加强文化场所建设拯救“文化失地”
【委员视点】基层文化场所较少文化设施陈旧
在城市社区,民进省委曾对哈尔滨市四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发现社区居民特别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对文化生活非常渴望,但各社区的条件良莠不齐。调查后发现基础文化设施薄弱。全市8区493个社区中有室内专用文化活动室的仅有71个,占全市社区的14%,到了冬季,86%的社区由于没有室内活动场所而暂停文化活动。同时开展活动所需的设备多年得不到改善补充,已远远满足不了社区活动的需要。
![]() |
政协委员热议文化振兴
在农村,省政协委员张显友注意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农民群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还不相适应。我省农村的文化馆、站设施陈旧,一些文化阵地逐步萎缩,不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农村文化站职责不明确,许多乡镇文化站合并在农业服务中心内,无活动场地、无活动、培训经费,无专职文化工作人员,难以开展各项工作,严重地制约了广大农民群众应享有的受教育、参与活动的文化权益,成为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一道屏障。
而城市里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存在此类问题,以博物馆为例,省政协委员潘春良撰写提案称,按人口计算,我省每3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一水平低于国内北京、南京、江苏、浙江等一些发达省市,与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差距更大。同时,全省公共博物馆还存在基础设施和安防、技防设备普遍陈旧落后,导致不少珍贵的明清藏品,苦于展览条件差、安防设施落后而无法与广大观众见面。
省政协委员白淑贤对此也有忧虑,白淑贤委员称,北方剧场是哈尔滨较具规模的大剧院,地处繁华地带,但是由于其起建时间较早,剧场的一些设施设备已陈旧、落伍,场地面积尚未形成规模,已经无法满足一些大型演出、对外参观的需求,不能“与时俱进”。
![]() |
资料图片:北方剧场
【委员视点】经费投入不足 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以博物馆事业为例,潘春良委员在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时指出,经费不足是制约文化场馆改造建设的原因之一。全省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普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据统计,“十五”以来,博物馆事业专项经费累计缺口达千万元。
文化事业缺乏发展意识,缺少理论和法规支撑也是原因之一。思想不解放,观念太陈旧,缺乏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缺少深层次理论研究。特别是博物馆行业缺少完善的法制保障,国家、省都还没有出台关于博物馆的专项法规、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还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个原因是运行机制缺乏创新。从外部环境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要,制约了文化场馆向社会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其功能发挥和效益实现。从内部环境讲,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大量人才外流,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事业发展。
【委员视点】加强文化场所建设让高品位文化场所遍地开花
潘春良委员建议,像博物馆、纪念馆这样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单位,亟待加强建设。并应向全社会无偿地敞开国有公益博物馆大门,在全省范围内逐级分期分批实行免费开放。建议政府要提供实施全部免费开放后的经费保障。各级财政要保证公益性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后,设施运转和进行管理、维护的经费投入力度,为全面免费开放工作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
迟子建委员认为,应将文化场所建设成传播文化、宣传我省良好形象的载体,加强群众文化的引导,改善我省文化建设现状。
张显友委员和刘淑珍委员建议,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应有规划分步骤地推进,乡、村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室建设要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现实文化生活的需求。注重文化设施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设施功能作用,对于出现的挤占、变卖文化用房的现象必须立即纠正,限期收回。应利用文化场所做文化传播,如搞“音乐世家比赛”、“读书报告会”、“特长比赛”、“卡拉OK比赛”等,调动农民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