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忙年
2008-02-05 08:14: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高虹 夏红 胡琳 方堃 林晓蕾 吴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5日电 题:忙年

  “回家过年”成了每位出门在外人的心声,在忙忙碌碌的回乡途中,你是否注意到那些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敬的人……

  市民购年货盼团圆

  “进入腊月家里就开始包冻饺子、灌干肠,到了小年开始扫房并彻底清理屋内卫生,上街采购年货更是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息!”住在道外七道街72岁的王兰老人是个老道外人,过年可不是含糊的事,她早早就进入了“忙年”状态,虽然很累但非常开心,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等孩子们高高兴兴回家过大年了。

  4日,记者见到王兰老人时,她正在拾掇自家的厨房。据老人讲,干完这活儿,年前卫生大扫除基本就结束了,扫棚、擦瓷砖、洗窗帘,这些洗洗涮涮的活已经干完了。现在忙年的活可比以前住平房时轻巧儿多了,那时年前还得刷房,糊棚,活儿好像总也干不完。

  现在,吃的、喝的、用的也早已准备齐了。王兰老人如数家珍般地讲,到了腊月开始剁肉馅、包冻饺子。虽然没个帮手自己连擀皮带包馅挺忙乎人的,可是还包了三四种馅饺子,然后放到冰箱和凉台上速冻,等着孩子们春节回家时一起吃团圆饺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几年年前她都要灌些干肠,晾好了给孩子们吃。刚过腊月二十,开始准备张罗着买年货。现在生活好了过年得讲究点,身上穿的、床上铺的、桌儿上摆的、屋里放的、厨房里用的很多都得更换。奶蛋、肉鱼、烟酒糖茶、油烟酱醋,各种调料都得买些,每次上街回来,大包小包提都提不过来。

  自老伴去世后,王兰老人独居已经10年了,4个女儿各自成家,工作又都比较忙,所以孩子们回家的次数少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女儿及外孙们才会齐全地围在自己的身边,喜滋滋地看着孩子们贴对联、放鞭炮,心里那才叫痛快。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嗑,看到外孙们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美食,心里有股子说不出来的喜悦,“咱老百姓图的就是过年儿孙满堂、平安幸福的这股喜庆劲儿啊!”王兰老人说。

  营业员从早忙到晚

  马上就要过年了,哈尔滨市各大商场里到处挤满了前来置办年货的市民。各类食品、服装、鞋帽、家电等柜台,全被市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各家商场的营业员也没有了休息日,在各自的柜台前忙得不可开交。

  年轻漂亮的曹冲,是苏宁电器中央大街店的一名营业员。在她从业的2年时间中,一直负责数码相机的销售工作。她告诉记者说,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商场里的生意就会变得格外红火,其中数码照相机尤为畅销。因为在这个时候,正是市民出游、聚会的高峰期,他们都想用相机拍摄记录下这段美好时光。

  据曹冲介绍,现在商场的客流量要比平时翻了好几番,从1月中旬开始,她和商场里其他营业员就已经没有了休息日。晚上7时30分正常的下班时间,也会被延后到晚上8、9点钟。曹冲告诉记者说,她们早上8时30分之前,就要来到单位。从上午9时30分正式开业后,一直要忙到晚上顾客全部离开才能下班。她每天都能卖出近百部数码照相机,忙起来时连中午吃饭休息都顾不上。

  “高高兴兴来上班,筋疲力尽回家去。”曹冲笑着对记者说,每到年节的时候,都是她们这些营业员们最累的时候。当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打麻将的时候,她却想马上睡觉休息。虽然累,但她却总是微笑着说,“只要能让顾客们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我就会感到格外开心。”

  白衣天使病房献爱心

  随着春节的临近,许多人都开始着手忙年了,而在哈医大二院手术室,这里的护士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为每一台手术做准备。

  2月1日上午,记者在手术室看到,护士长王丽波正紧张地指挥每一个护士准备手术间,并不停地记录着每一台手术预约的时间,一台手术下来又接下一台,护士们一个个都是一路小跑地工作,“春节前这几天,每天都预约了近百台手术,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王丽波介绍说,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室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器械准备、人员配备、与各科室协作等等,而完成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比别人付出的多,稍有懈怠,就将影响整个手术的进程。

  “快过年了,大家都想回家,逛街、买新衣服、做美容,可根本没时间。”王丽波说,许多患者在春节前都赶着手术,这就加大了工作量。护士们家务活没时间干,年货没时间买,甚至连春节都不能陪家人过。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王丽波在手术室干了28年,这些年来,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了,而所有的护士每年春节都要轮流值班,一旦遇到急诊,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岗位。2007年春节,王丽波正与家人吃晚饭,突然接到电话。原来突发车祸,多人受伤,需要她组织护士立即到岗,备好4个手术间。

  王丽波紧急通知其他护士,用最短的时间赶到医院,开手术台、准备器械、协调各科室、接患者……当手术结束,护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演过大半了。

  “过年这几天,我们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每天都有眼睛被烟花爆竹崩伤的、手被崩伤的、脑出血的、车祸受伤的……”过一个年,让护士们身心俱疲,但换来的却是病人的健康。

  交警卡点保安全

  春节临近,人们都在忙碌着采购年货,然而坚守在哈尔滨市出城卡点的交警王言明为了保证这些忙年人们的交通安全,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着……

  “这是我的工作!”王言明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代表了所有交通民警的想法。

  “过年好!出城请登记。”今年42岁的王言明是哈市交警支队太平大队哈同公路中队的一名交警,从警18年来,他一直工作在第一线,负责出入城车辆的登记工作。王言明说,他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是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特别是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出入的车辆特别多,每辆车都需要登记在册。这些登记平时看似不重要,但如果发生刑事案件的时候,有了登记备案,可以协助尽快破案,也为更多司机提供了安全保障。

  出城登记其实是件良心活儿,每天那么多过往的车辆,并不是每辆车都愿意主动配合,即便不对车辆进行登记,也没有人会知道。但王言明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他知道这个时候的检查更为重要。大年三十,支队会把饺子送到卡点来,但他们却只是狼吞虎咽地吃完后,继续工作。

  今年已经是王言明第三个不能在家过的春节。说到过年王言明说,看到为过年忙碌的人们,就会觉得对不起家人。每年都要在岗位上工作,办年货的任务都落到了妻子的头上。特别是这几年,每年都要在过年的时候值班,家人把丰盛的饭菜摆在桌子上,自己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幸福,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救助站护送员奔波路上迎新春

  2月2日,距离春节还有4天。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护送员孙加东和3名同事刚刚结束了云南的护送,20多天的行程让大家身心疲惫。可刚一到站里,孙加东又接到了去呼和浩特的任务,这一走又是4天。

  47岁的孙加东是1988年到救助站工作的,从事了20多年护送工作。2003年8月1日,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遣送”变成“护送”,到救助站寻求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中,不乏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沿途护送需要特殊照料,护送员的责任更重了。临近春节,护送量猛增为平时的两倍多,孙加东和同事们就得“倾巢出动”。

  简单收拾了随身物品,孙加东填完护送登记表,对这名受助者身份资料做最后确认。今年59岁满荣(化名)家住呼和浩特,离家十多年靠打零工生活。2006年冬天,满荣在牡丹江当装卸工搬运货物时突发脑溢血,得了下半身不遂。失去劳动能力后,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活。1月31日,满荣被送到哈市救助站。为让满荣回家过年,站里决定让孙加东和另一名同事护送其返乡。

  逢年过节在车上过也是常事。一年365天,我们在家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3个月。但只要这些流浪乞讨能和家人团聚,辛苦点也值。”孙加东憨憨地笑着说。

  交谈中,孙加东说,他去过全国很多地方,最远到过南宁、云南,但去不是去风景名胜区旅游观光,经常是到了地方就立刻返回;有时返回途中又接到新任务。护送时,最怕的就是全身僵直的“死倒”,赶上春运高峰,站的地方都没有,抬着个病怏怏的人,挤都没处挤。被护送的人中还有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有的经常喝水,频繁上厕所;有的总抽烟,不给烟抽就哭闹不停。受助者中还有厌世情绪过重的,动辄就要卧轨。遇到这些人,孙加东就和同行的护送员轮流陪护,连囫囵觉都睡不好。一次在护送一名精神病患者返乡时,这名患者突然抡起拳头将两层厚的车窗砸碎。列车被迫紧急停靠,孙加东和同事们赶紧找到列车长解释。火车启动后,孙加东和同事把这名患者夹在中间,直到火车到达目的地。

  采访即将结束时,孙加东小心翼翼地搀扶起满荣坐上出租车,开始了新的旅程。为了别人团圆,像孙加东这样的护送员将一次次踏上旅程,牵挂他们的亲人只能在地图上寻找他们的足迹。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