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2月9日专电 “本金安全,收益高,投资全球”,类似的宣传口号正闯入中国人的理财生活。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随之而至,中资银行的快速跟进也让更多中国人开始尝试这一理财新品。
上海浦发银行高级理财经理、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说,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分为两类,即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固定收益类的产品相对简单,本金安全,收益固定,收益率一般都与资金市场的同档收益率相差不多。
结构性存款在国外很普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也把这种产品带到中国市场。中国的一批“先行者”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初购买者。巨大的市场使中资银行很快跟进,也推出了许多结构性存款产品,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浮动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有段时间结构性产品销售很火暴,甚至有人预言,这类产品将成为一种普及的理财产品。
随着时间推移,前期售出的产品陆续到期,虽然有些回报丰厚,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收益是零或负值的情况引发了争议甚至“投诉”。在这场争论中,银行和投资者都显得“无辜”。对于银行来说,一种普通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取得合同约定区间的任何收益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公开的;而有客户则认为银行在销售、宣传和产品设计上存在问题,甚至有的人怀疑是银行在故意欺骗客户。
业内人士指出,浮动收益类产品的运作比较复杂,资金管理人一般要把资金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是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后这部分资产的本金加收益可以满足这种产品的保本或部分保本需求。另一部分用来购买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产品的收益就是这部分期权实现的。
产品到期时或持续期间,如果标的证券或货币的走势有利则银行可获取收益,这部分收益即用来实现理财合同的浮动收益;如果不利,这部分资金将全部损失,客户就只能拿到合同约定的本金或部分本金。
李智海认为,通过这种产品的设计原理可以判断,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是一种“以小搏大”的理财产品,实现合同约定的高收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如果有人看到收益率在0—25%之间波动,取平均值就认为收益能比储蓄高,那最后的结果往往会令人大失所望。
浮动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被投资者广泛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如同信托、股票、基金、保险等产品刚推出时,由于购买者不了解也可能出现一个投诉密集的时期。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认真考量当初决定购买的理由是否充分,以及这款产品是否适合本人。而当投资者在投资这类产品失败时,以面对基金、股票等带来的损失一样平静时,就会以更好的心态来审视这种产品。
浮动收益结构性存款也被视为是相当好的理财产品,在市场上涨、下跌、盘整的局面都可以为投资者获利。这一产品可以跨市场投资,不受资本流动的限制。投资的币种也不限于美元和人民币,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其他理财产品不具备的。
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购买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应有三重准备:先要对标的金融产品有一定研究,认为能实现较高收益率;相信银行的产品设计水平,认为银行的专业人员能为客户带来丰厚的收益;想参与有风险的投资也担心本金安全,打算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