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双鸭山宝清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008-02-15 19:23: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淑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5日电 “天府之县”宝清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大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县属耕地面积240.1万亩。2007年,宝清县在遭受严重夏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实现58.4万吨,同比提高5.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99元,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宝清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通过建立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2007年,全县共建立大豆、水稻、玉米、杂粮杂豆四大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总面积199.6万亩,落实粮食作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100万亩。落政策,定目标,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宝清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一免两补”惠农政策,全县共落实粮食直补面积240.1万亩,发放粮食直补款5439万元,良种补贴款488.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7年,全县落实粮食作物种子繁种面积8万亩,保证了明年粮食生产良种的需要。全县粮食作物主推及专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良种应用率达到100%。

  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宝清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编写了《宝清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印发到乡镇、村屯。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2007年,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全县共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全县240万亩耕地面积全部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宝清县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大力推进模式化栽培,发挥科技增产增效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实现了宝清县区域内品种的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良化。

  抓市场,搞营销,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丰产不丰收问题。宝清县一方面建立了粮食批发市场,鼓励粮食收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参与粮食营销活动,同时积极发展粮食外贸出口,创汇额达1370万美元。另一方面积极搞好粮食加工转化工作,增加了粮食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通过过腹增值提高了种粮的经济效益。

  增投入,打基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宝清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增加了粮食生产投入。2007年,全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1918万元,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建设得到加强,已组建农机合作社11个,全县农业机械应用率达到90%以上。

  抗夏旱,夺高产,确保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不减。2007年,宝清县遭受了严重的夏旱,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灾情发生后,宝清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抗夏旱”的号召,并确定了“保粮食作物、保水田、保种子田、保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思路,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全县3038眼抗旱机电井全部启动,每天出动抗旱人员平均达1.8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浇灌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共投入1605万元抗旱资金,共维修抗旱机电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购买人工增雨火箭弹和防雹弹1050枚,下摆抗旱柴油500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宝清县实现了大灾之年夺丰收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