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7日电 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该校护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中,男性护理人数占护理专业总人数的9%,但毕业后男护士却成了哈尔滨市各级医院的“抢手货”。记者在日前一场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由于体力优势等缘故,“护士先生”们成了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要想成为一名“男丁格尔”可谓困难重重,“性别歧视”成了一道难关,这不仅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成了护理专业一道过不去的坎。
“尝鲜”自述
黑龙江省首位男护士长马凌波:“辛苦并快乐着”
2004年,随着两名本科毕业的男护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正式“亮相”,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医院“女天使”们“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积极评价,认为高学历男护士的出现,是对传统护理模式的冲击,又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在人性化的护理行为上开了一个先河。引起龙江媒体广泛关注的俩小伙儿之一的就是1999年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被分配到护理专业的马凌波,1.75米的个头,也成了护理专业的一名新生。因为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填的都是“服从分配”,没想到日后竟“误”入姐妹圈里。马凌波说,在上大学的最初两年里,他们的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感到惶惑、茫然和不如意。辅导员为此常常劝慰他们,并建议他们多上网,多到图书馆涉猎国外的资料,因为在国外男护士十分普遍,并且在许多方面比女孩更受欢迎。知识使他们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并逐渐喜欢上了这一行。
马凌波实习期间在ICU病房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给一个老太太打静点,老太太连声嚷嚷要换人。他一边轻声细语安慰老人家,一边迅速进行操作。“吊水”结束时,老人毫无痛感,还不停地问,“孩子,我老眼昏花啦,你是什么时候扎进去的?”随后,ICU病房来了位重症男性病人,这名患者虽然意识清晰,但是全身没有知觉,一切生活和治疗上的事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进行。马凌波主动承担了护理这名病人的任务,他每天不停地用眼神和病人交流,从病人的面部表情中察觉病人一丝一毫的变化和需求,包括为病人解大小便,为了保证病人不感染褥疮,马凌波还每隔一天为其擦身,这样的工作马凌波持续了一个月之久,这名病人在马凌波的精心护理下痊愈出院并成为了好朋友。
通过两年的努力,马凌波被委派到急诊科担任护士长工作,成为了黑龙江省首位男护士长。“作为一名男护士,你在病人面前尤其是女病人或是女同事面前是否感到工作不便?”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凌波微微地笑了,“没有什么不便,与女护士相比,则有着更多的优势。第一,男人的体力强壮,精力旺盛,家务事少,工作中精力更集中。第二,男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尤其是护理那些危重病人,面对那些死亡的病人,能够应对自如。第三,思维方式不同。比如在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上,男人不拘小节、谦和忍让,一旦发现问题,号召力强。”
现状解读
“性别歧视”招生受冷
虽然男护士在就业市场中如此抢手,可他们在招生的时候却频遭冷眼。哈尔滨卫生学校从2003年面向全市范围的招生简章中标明护理专业“男女兼收”,但当年只有17名男生报考,不到招生总人数的8%。近几年,本市多个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始招收男性考生,虽然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对专业认知负面因素的影响,来报考的男生还是相当有限。
哈尔滨卫生学校学生科科长王纬刚认为,首先,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是女性一统天下,女性从事这个工作就认为是稳定,而男性从事护士工作则被视为无能或无前途,心理压力大;二是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对护理行业内涵的理解不够,给予护士的地位和薪金不高,认为护士只是给医生“打下手”的,是“伺候人”的,这也影响了这个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另外,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以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人才很少,从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看,与医生相比,他们明显要逊色一筹,这也就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地位。
黑龙江省唯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哈医大二院护理部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李秋洁指出,从病人需求、个性化护理及保护病人隐私权角度看,整个社会都需要男护士。职业不应分性别,男护士与女护士在护士队伍中应各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在门诊、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精神病院、生殖专科医院等。李秋洁说,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往往较女性有自己的优势。如力气优势,在一些产房,男护士往往能将孕妇轻易抱上产床;再如体力的持久性,一些手术持续时间很长,男护士能更长久地站立。同时,男护士有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人们往往认为,一些病害涉及私处的女病人不愿男护士护理,但同样,面对生殖有关的疾病,男性患者也常常不愿对女护士讲,这时男护士较女护士更具有优势。
未毕业一抢而空,工作生活却面临压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许多卫生学校和医学类本专科院校都开始着手培养男性护理人才,许多学生还未毕业就被“订单”锁定。
2007年年末,市第一专科医院就向哈市卫生学校预定了50名男护士,男护士就业形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然而,由于偏见的长期积累,包括医院和患者在完全接受男护士上还要有一个长期过程,这就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男护士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压力更大,面对异样的眼光和未来事业发展的渺茫,不断有人选择“逃避”。哈尔滨市一家综合性大医院曾接收一名男护士,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名护士还是改行重新进修医生的学位。在某些城市,男护士改行的比率超过20%。男性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护理事业、护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