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7日电 除夕夜,刚过午夜1时许,外面的鞭炮声便几乎停止。家住道里区共乐小区的周大妈,吃过除夕夜的饺子,就和老伴儿舒舒服服、安安静静地入睡了。从1999年春节哈尔滨市区开始实行烟花爆竹“限放”规定以来,周大妈也就近两年除夕夜才能睡着觉,以前她总是被没完没了的鞭炮声扰得彻夜难眠。64岁的周大妈说:“现在人们放鞭炮比以前理性多了。这东西就是个传统习俗,没完没了地放,实在是没必要。”
记者从哈尔滨市鞭炮烟花专营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几年来哈尔滨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销售额呈逐年缩减态势。5年前,哈尔滨市鞭炮的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烟花爆竹的年销售额为800万元。过年放鞭炮,这个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重点时段之外鞭炮声稀疏
除夕夜,初一、初五一早,节后上班第一天,正月十五,这是现在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几个“重点时段”。“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除了这几个时段,街路上、小区里就很少再闻鞭炮声了。”住在复华小区的方阿姨也和周大妈一样有相同的感受。说起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方阿姨的感触颇深。平时就热衷剪报的方阿姨家里至今还留存着两张报纸,一张是1994年12月8日的《哈尔滨日报》,报道了《禁放烟花爆竹依法严管严罚》的新闻:从199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另一张是1998年10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上面有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过表决,作出关于批准《燃放烟花爆竹实行市区限放而不禁放和修改有关法规的议案》的决议。
方阿姨对记者说,她本人对于燃放烟花爆竹没什么兴趣,当初禁放时,她特高兴,既环保又安全。“后来‘禁放’又改‘限放’了,因为很多市民提出‘禁放’断掉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让过年没了‘年味儿’。我记得1999年的春节,是‘禁’过了几年之后的开禁第一年,好像所有的人都在放鞭炮。那时我们家还没换成塑钢窗,除夕夜就感觉窗户都被震得直晃,从窗缝里都能透进火药味。‘开禁’的那些天里,鞭炮声一直不断,我老伴神经衰弱,过年期间没睡上一宿好觉。初一一早我出门去拜年,我们院里一片红,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鞭炮味,呛得人呼吸都困难。但是这两年不一样了,人们再不像前些年那样‘没命’地放了,我的很多朋友家也就是买上一两挂鞭‘意思’一下,很多人根本就不放,或是一两个‘二踢脚’解决全年问题了。”
鞭炮摊主行情预测出偏差
香坊区六顺街上的鞭炮摊主老付经营烟花爆竹7年了。老付说今年他从鞭炮公司进了两万元左右的货,按常规到除夕夜应该销售过半,但是今年过了初五他才卖出了四成。“今年的‘行情’不好,大量剩货是必然的了,只能存到鞭炮公司的库里,明年再销了。”老付说。
老付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剩货主要是一些价格较贵的10万响以上的“礼炮”。以前这样的“大部头”很多居民家里都买,50万响的要两个人才能抬动,市民也乐此不疲,有开车来拉的,有雇三轮车往家运的。但是今年这种“当量”的鞭炮除了卖给了几个开店的商家外,大都剩在了手里。反倒是1万响、3万响的“大地红”成了热销的品种。
据哈尔滨市鞭炮烟花专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节后第一天开门营业的商家成了鞭炮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燃放气势也有赶超除夕的态势,因为商家图的是“红红火火”,要的是一个开门营业的声势。普普通通的市民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很“理智”了,一些过去只是小朋友才放的小礼花、彩明珠一类的“小玩竟儿”,现在更受市民青睐。
少放鞭炮环保环卫都省心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烟花增加了节日的色彩,爆竹使人们有了驱邪的力量和祈福的通天渠道,人们甚至把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硝烟称为“年味儿”。但是烟花爆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不容回避的。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燃放鞭炮时会释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是平时的5到7倍,并含有大量的金属粉末,高浓度的氮氧化物会给人体的神经、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此外,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声响,也属于噪声污染的一种。据介绍,单个闪光雷爆炸时噪声至少在130分贝以上,比巨型飞机的起飞声还要响。每年春节鞭炮“开禁”期间,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就会明显“恶化”,这与市民燃放烟花爆竹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随着近几年市民燃放鞭炮的数量减少,哈尔滨市节日期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在递减,城市空气质量在好转。
道里区清洁大队二中队环卫工人韩占荣告诉记者,每年大年初一的凌晨1时,就是他们的上班时间,长年如此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任务就是集中清扫除夕夜的鞭炮碎屑。韩占荣说,刚刚“开禁”的时候,由于燃放量大,除夕夜的碎屑没等清完,初一一早的就跟上了,从大年初一1时干到12时是经常事。今年除夕的鞭炮碎屑在初一凌晨4点多就基本扫完了,工作量只有以前的一半。“现在大家少放一点,我们的工作量也能轻一些,既环保又环卫,多好!”韩占荣说。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习俗,保护环境、减少噪声、提高空气质量是当代人的新理念。这一对矛盾的事物在没有法规硬性规范、没有政策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被市民们悄然地、自觉地进行着对接———在沿袭传统习俗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环保;在不失过年喜庆气氛的同时,更多地想到了健康和安全。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家赵瑞政说,这种悄然的变化虽然直观地反映出市民的环保、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市民的整体素质、科学观念、节约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