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2日电 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发祥地、老城区,棚户区较其他城区集中。19日,记者走进滨江棚户区,这是主城区内残存棚户区中面积较大的一片,它位于道外区南十五道街与太平桥桥头之间,横跨太古、崇俭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占地面积22万多平方米。棚户区内有居民3100多户,其中有不少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迁来此地的老户。近年来已经有六七百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陆续搬离了棚户区,剩下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户。他们都在遍地脏水、隐患重重的低矮板棚中企盼着早日迁入新居。
![]() |
一旦有火险 赶紧敲脸盆
“每天烧煤劈柈子,即不方便又不安全,住在这里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家着火引发火烧连营。如今要动迁了,终于熬出头了”。65岁的李桂兰感慨地说。
在道外区太古街104号大院里,住着120余户居民。在一间低矮的板加泥结构的房子里,李桂兰一住就是46年,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老屋里。由于家家户户只隔着一堵薄墙,这屋说话声稍大点那屋就能听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院人口不断增加,每家都接出了棚厦子,原本宽敞的大院如今只留下1米多宽的过道。如果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防火成了居民们的头等大事。
在李桂兰的记忆里,这个大院40多年间发生了五六起火灾,所幸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2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李桂兰的儿子和媳妇看电影回来时发现,院内一间草房正蹿着火苗和浓烟,吓得他俩赶紧将全家叫醒。李桂兰立即穿上衣服端起脸盆跑出家门,边敲脸盆边大声呼喊,并跑到起火的邻居家砸门,把仍在熟睡的这家人叫醒。听到刺耳的敲盆声,邻居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无论大人和孩子都争先恐后地端着水盆、水桶等各种能盛水的家伙什前来灭火。在大家奋力扑救下,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10多年前,一户居民在家中做饭时发现液化气罐没气了,就将气罐抬到厨房门前,拧开阀门准备将里面的残液倒出来。在倾倒的瞬间,液化气遇到明火发生爆燃,这名居民的衣服也被引着。最先发现火情的居民立即敲盆,邻居们就像听到了号角的战士一样,立即从家中冲出来端水灭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条件好的老户纷纷买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现在大院里三分之二的居民都是外来租房户。为了加强防火意识,热心的李桂兰总要提醒这些新搬来的邻居们,让他们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特别是在春季,遇到刮风天千万不能生火做饭。在这些外来的居民中,有10多户是收废品人员。他们白天推着车出去收废品,晚上将收回来的废品堆放在室内进行分类,有时就躺在废品堆里睡觉。李桂兰不止一次走进这些人家,耐心劝说他们将易燃的废品尽快处理掉。
李桂兰动情地说,如今这里要拆迁了,以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大家都盼望着早日住上楼房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