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通街47号的曹喜秀大娘今年已经75岁了,去年小儿子两口子嚷着要到外面租房子住,但曹大娘就是舍不得这间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儿子拗不过老人,只得陪着曹大娘继续“坚守”。
曹喜秀的丈夫7岁时跟随父亲住进道外这片棚户区,一家7口挤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那时的达通街两侧都是草房,曹喜秀丈夫家屋里仅有一张9米多长的火炕。到了晚上,曹喜秀两口子睡中间,两侧用布帘隔开,丈夫左边是爷爷和两个兄弟,曹喜秀右边是婆婆和两个小姑子。一人翻身全家都能听到,冬天上厕所都在屋里,一不小心就会惊醒全家人,若是解大手还得跑到大院外的旱厕。第二天早晨,大院里的家家户户都得先开门放味。
曹喜秀与丈夫结婚一年后,大儿子出世了,四代人挤在一个炕上直到1962年房产部门对房屋进行改建。
“刚嫁来时,附近的居民家都没有上水。家家吃水都要到二三百米外的供水站挑水,一分钱一挑。1962年房屋改建时,家家通上了自来水,还安装了土暖气。草房改成了板加泥结构,火炕拆了,曹喜秀和丈夫终于有了自己的床。
曹喜秀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也在小屋里娶妻结婚。为给新婚的二儿子腾地方,大儿子一家搬出去住;三儿子结婚时,二儿子也搬家了。不久,唯一的女儿也出嫁了,留下老两口和小儿子住在大院里,等着盼着能住上新房。
七八年前,对面东方红小区拆迁,曹喜秀和邻居们以为终于盼到搬迁了。小区建起来了,大院却迟迟没有动迁的消息。2年前,曹喜秀的老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曹喜秀说,盼动迁盼白了头发,邻居里像她这把年纪的老人很多都过世了,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赶上动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