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省山东商会在哈尔滨进行二次“闯关东”
2008-02-24 07:38:0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章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4日电 《闯关东》的热播,“闯关东”和山东人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该剧近一半的戏分取自黑龙江,因此吸引了龙江人的眼球。加之,大量闯关东山东人的加入,为黑龙江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改写了黑龙江的历史。该剧的热播,在齐鲁大地掀起了新的震荡。

  2005年5月18日,黑龙江省山东商会正式成立,使闯关东的历史出现了新的结点。如果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闯关东历史统称为第一次闯关东,则是一场充满艰辛跋涉、满含血泪的血泪史,充满无奈,目的只为了活命、谋生和生存;而山东商会的成立标志着第二次闯关东的开拔,其意义与第一次闯关东相比已发生质变,是为了发展、合作与共赢。

  山东省政府驻哈办事处副主任米海威,很早就关注“山东人闯关东”这个移民现象,他也是成立山东商会最初的倡议者。2003年他向山东省有关部门申请《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研究课题得到支持。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拍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山东人闯关东历程。黑龙江省山东商会为剧组做了大量服务工作。

  据米海威介绍,上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要实施“第二次闯关东”工程,商会成立后开始加快这一进程。号召山东人来黑龙江创业,寻求对俄合作机遇,共谋发展大计。他这样评价两省的关系:祖祖辈辈的山东人为开发建设大东北付出了智慧、血汗和生命,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山东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省人民的关系是血脉相承的。

  随着该剧的热播,在哈鲁商群情振奋,黑龙江省山东商会召集会员在一起展开热烈讨论,再议如何发扬闯关东精神,完成第二次闯关东工程。大家一致认为,《闯关东》将一段迁移史演活了,将山东人的豪爽、朴实憨厚、忠诚、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看罢此剧,在哈鲁商们认为,在目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老山东人身上那种大气做人、容人之德,胸怀宽广地行事做人的风格值得弘扬。该剧不仅给山东人提气,对全国商人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将这种作风继续发扬光大,与龙江人一起续写新的闯关东篇章,实现两省共赢。记者也随之走进了这群在哈二次闯关东的山东人。二次闯关东,在哈鲁商续写创业传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第一次闯关东为了填饱肚子来哈的山东人不同,第二次闯关东的山东人是看好了黑龙江省的人脉、资源、地理优势,为实现优势互补,寻求新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而来。

  传奇1

  实在肯干能吃苦,从厨房“偷”艺“傻”妞到坐拥三家汽车4S店的亿万富姐

  1974年贾秀芳出生在山东,靠着山东人的实在、苦干、热诚劲儿,她从一名打工妹一跃成为拥有4家汽车销售公司,身价过亿的富姐,在哈尔滨创造了新的财富神话。

  贾秀芳第一次到哈尔滨时只有14岁。她的父亲独自“闯关东”来哈已几十年,17岁时,父亲没商量就将贾秀芳的户口落在了哈尔滨。刚来时,她讲的一口山东方言,没少让人笑话。开始她靠卖菜为生,后又到一家饭店打工,跟人学做面案,她人勤快,刷碗、切菜啥活都抢着干。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和面揉面,一天一袋面,一干14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直到现在还落下腰疼的毛病。她告诉记者,她和另一个山东人两人干的活后来要6个员工才干得过来。那时,没人明白她为啥这么“认干”,她也不理会其他伙计私下的嘀咕“那个傻子咋那么能干,就显她了!”只有她自己明白这是为了“偷艺”,为了日后的发展。因为“认干”和实在劲儿,她不仅被老板娘赏识,管起了饭店的财务,后来还被她推荐到附近一家汽车厂当起了安警员。这期间,不安分的贾秀芳,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兑下一家距离厂子不远的小饭店,边站岗边经营。在站岗时,她发现经常会有人向她打听“在哪里买小解放车?”这让她动起了售车的念头。结婚后,她被调到厂门口的一家配件商店。在商店,她腾出个地儿,一边卖货,一边销售小解放。

  贾秀芳生命中的第一桶金在此时出现。那时,个人销售小解放需要交20万元的保证金。20万元,对于当时的贾秀芳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恰巧,一位外地客商拿着20万元现金来哈购车,贾秀芳就拿着这20万元完成了最初的资金运作,交了保证金后,顺利提出4辆小解放。生意就以这样一种近乎奇迹般的方式做成了。接着,销路打开。别人卖一台小解放车要赚上千元钱,贾秀芳只要赚几百元就放货。她还使出一招:决不让卖车的人空手走,每次都给买车的人捎上一袋大米,或一桶豆油。山东大妮的做法让买车者心里热乎乎的,后来口口相传,到她这里购车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时,她开办了自己第一家轻型卡车经销点,一天能卖出几十台车,像批发一样。

  随后,销售汽车成了贾秀芳的主业,到如今,她成为博能汽车销售公司董事长,拥有3家汽车4S店和8家汽车销售网点,资产上亿元。

  传奇2

  有胆识肯拼搏主动出击,从技术“工匠”到实现防盗门年产值上亿元

  作为闯关东的后代,张善河出生在哈尔滨,在山东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回哈。山东人有胆识肯拼搏主动出击的性格在他身上同样得到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哈尔滨制锹厂当技术工人,搞门窗设计安装,当时,他就能吃苦、好钻研,一个月能赚1000元钱,称得上是高收入。1989年他到山东青岛等地考察一番后,感受到山东人强烈的市场意识,深受触动,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创业大干一场。

  张善河的父亲16岁闯关东来哈,1962年凭本事当上正股级干部。“文革”时老张遭批斗,老张不服一甩袖子不干了,返身当了工人。山东人的这种倔脾气遗传给了张善河。老张认定男孩子就应该闯天下,对儿子的想法十分支持。就这样,张善河辞职下海自谋出路。开始创业时一路坎坷。他先是和朋友开了一家饭店,经营两年,亏了1万多元。后来,朋友建议他从事建筑行业,他将目光锁定门窗。1995年,亲戚朋友凑齐30万元后租房子成立了太平防盗门厂。当时,他自己既当工人,又当技术员,还当厂长,身兼数职,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安装,样样亲历亲为。

  当年7月份靠朋友帮忙,拿到第一笔生意17万元非标门订单。10月份生产完成后,他自己蹬三轮车去送货。想起当年创业的情景,张善河连称“太苦了”。别人7点多上班,晚6点多下班,他得5点多就去,半夜回家。冬天,风雪交加,他站在露天阳台上给客户安装门窗,寒风刺骨中打腻子,手冻得通红。当时,因为没钱,企业只能算作作坊,设备落后无法更新,导致工期无法保证,质量也不达标,客户经常让他们卸下来返工,有时还要被扣款。

  如今,风雨过后见彩虹。靠山东人的执著、吃苦、坚韧精神,他创办的黑龙江省鑫锚门业有限公司已经取得傲人的成绩,企业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他在外地设立的第一家办事处就选在山东,亲不亲故乡人,在山东站稳脚跟后,才有了今天。去年,他新投资8000万元,建设10万平米新厂区,年产值已过亿元。他的未来规划是,按照美国防盗门标准进行生产,将来跻身国际舞台一展风采。

  传奇3

  忠诚肯吃苦深明大义,开拓黑土地实现黑龙江山东两省共赢

  “北大荒”是一块充满生机孕育希望的神奇土地,资源丰富。加之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山东人正是看好这一历史机遇来哈投资。

  在山东鲁能集团眼里,黑龙江省宝清县更是一个“天府之地”,地下拥有80亿吨的煤炭储量,地上拥有60万吨的粮食年产量,有丰富的森林和水资源,是建设大型煤电化项目的理想之地。鲁能集团在放眼全国煤炭资源之时,来到黑龙江双鸭山市进行调研,受到上至省领导,下至普通市民的热情接待,每到一处,都有山东人与他们论亲排辈,共叙亲情,一时间乡情弥漫。

  最后,无论从亲情考虑,还是从集团未来发展大计考虑,2004年,鲁能决定进军黑龙江投资鲁能宝清电化工项目,拉开了煤电化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的序幕。该项目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预计一期总投资195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利润总额32.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创造出黑龙江省首家千万吨级煤矿、露天开采、褐煤开发的三个第一。

  李连胜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2004年他被委派担任鲁能宝清煤电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了不辜负两省人民的重托,尽快落实项目论证、实施,李连胜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抛家舍子独闯关外。因路况不熟,加上北方冰雪路面,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仅2004、2005年两年,就遭遇3次车祸,与死神擦肩而过。哈尔滨到宝清县530公里,开车当天要打个来回。为了赶时间,在车内吃方便面是常有的事儿。他的同事曾统计过,300天里他们每4天就要乘坐一次飞机或火车。

  3年半时间里,他们拿到国家级批文68个,召开国家级会议46次,组织国家级专家1000多人参加评审论证……日以继夜的忙碌让李连胜突发心脏病。作为回报,2005年,他获得“黑龙江省十大创业明星”称号。黑龙江人也像对待自家人一样,以高效、务实的工作回报了山东人的付出。鲁能集团总裁曾在集团年终工作会议中称赞:集团在黑龙江的工作落实推进速度最快。

  山东商会副会长黄东杰告诉记者:与外乡人到哈投资创业不同,山东口音在龙江大地走哪都好使。乡音乡情一起,这种独有的人脉资源立马会产生作用,陌生感、距离感消失,信任感产生,双方下一步合作也很快就有了基础。投亲靠友加之亲情乡情的召唤,让山东人在黑龙江优于外乡人而享受到了温暖,山东人更愿意奔哈谋求发展。而黑土地上不可多得的资源也让山东人看到了资源互补后的利润空间,这些因素构成山东人第二次闯关东的基础。

  据黄东杰介绍,在哈创业经商的山东人当以千计,许多人是靠做小买卖、刷碗端盘子、卖菜一点点干起来的。目前,加入商会的山东人有60余人,他们凭借山东人的“闯”劲,在第二次闯关东中闯出名堂,如今,在房地产、建材、电器、汽车经销等众多领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闯关东”成在哈鲁商新名片,值得龙江人思考据有关部门介绍,黑龙江的人口主要成分源自外来移民。清末黑龙江地区人口300多万人,大部分是关内北方各省的汉族移民。“进入东北的移民以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再次是河南和山西人”(见《东北史研究》第1辑)。“闯关”来的山东、河北人,起先定居于辽河流域,至嘉庆和道光年间已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据估计,此时约有2000余万山东等地移民来到东北。民国时期、日伪统治时期和解放后,山东人又分别数次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移民,其人数甚至超过了清代。据统计,目前黑龙江人中,一多半人的“基因”与山东有关。历史形成的闯关东,使黑龙江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因此,该剧在黑龙江才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的到来,既给自身找到出路,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也给黑龙江人带来就业、观念上的转变。可以说,山东人忠诚、尚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为与山东人有着特殊渊源的黑龙江人重新审视自身提供了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一位多年致力于关东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对于时下的东北人来说,打破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克服等、要、靠思想,就要学习历史上“闯关东”的山东人敢闯、敢承担风险、勇于创造并接受变化的可贵精神,这样才能创造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邱士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