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音乐课程修订“京剧进课堂”大幕即将拉开
2008-03-02 08:31:1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慕海燕 史延志 张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日电 2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信息,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从今年3月份起,北京、黑龙江等10个省(市)将进行“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今年3月到7月,10个试点省(市)要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并于2月29日前将选定的试点学校的信息上报到教育部。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日前记者对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教育局的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哈尔滨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蒋之辅对记者讲,对于教育部要求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信息,他们也都是从新闻媒体上获悉的。得知黑龙江省是试点省(市)之一,也考虑到省城哈尔滨应该会有试点学校,但目前市教育局还没有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任何针对此事的相关文件。蒋处长说,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在哈尔滨市的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都早有开展,但是“进校园”与“进课堂”是两回事。“进校园”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兴趣小组的活动,而“进课堂”则要有课时安排、要有师资安排,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关于课时调整、师资安排等问题,就不是市里的教育行政部门所能做到的,必须要省教育厅给指导性的意见。”

  2月28日上午,记者到黑龙江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了解相关情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教育部针对此事的相关文件他们是27日才接到的,目前这件事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未确定。

  “京剧进课堂”的目的是什么,实施方案什么样,教育部试点之后的计划是什么……带着诸多问号,记者连线国家教育部。

  主管部门不愿媒体过多关注

  2月26日,记者带着“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诸多问题连线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此事的万丽君处长目前正在外地公出,针对“京剧进课堂”一事,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拒绝接受记者采访。工作人员表示,“京剧进课堂”只是体育卫生与国家教育司的一项常规教学试点工作,像这样的教育教学试点工作教育部每年都在进行,但是没想到媒体对此事如此关注,把这个事“炒”得过热。对于这个正常的教学活动,教育部不希望媒体再过多关注。工作人员称,在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有相关的通知,央视新闻也播出了相关报道。其他不再发表任何言论。

  记者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看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有15首京剧经典唱段入选音乐课。目前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教育部决定在2008年3月到7月在10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国推开。教育部要求试点的省(市)在本地选择2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为了帮助试点省(市)培训教师,提高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水平,教育部将于2008年3月组织开展试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部主管处长万丽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京剧进课堂”的改革面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京剧票友,也不是培养京剧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让中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同,进而热爱。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表示,这15首曲目的选定首先考虑的是通俗易懂,曲目内容易于接受,唱法比较简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这些唱段里,每段都是一个故事,老师教唱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同时,15首曲目涵盖了京剧的很多行当,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京剧的艺术特点。

  说起样板戏中的李铁梅,国人可谓家喻户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词,一度曾是中国大陆最流行的“流行音乐”。其实哈尔滨是京剧《红灯记》的出生地。

  《红灯记》从冰城走向全国

  1963年,哈尔滨市京剧院最早将《革命自有后来人》搬上了京剧舞台,并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现代戏汇演,掀起了现代戏的热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彭真等的充分肯定,还在北京专门就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哈尔滨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铁梅”。后来,此剧被中国京剧院改编为《红灯记》,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可以说,无论是从排演的曲目、演员的阵容,还是从观众的认知度方面来讲,京剧在哈尔滨都有着深厚的基础。

  1947年7月1日,哈尔滨京剧院成立。作为国内最早的大型国有剧团,哈尔滨京剧院以中央大舞台为京剧艺术发展的主要载体,创作、改编、挖掘和整理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培养了大批热心观众。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哈尔滨京剧院最辉煌的时候。市京剧评剧院秘书科科长张群利说,当时哈尔滨的艺术氛围很好,吸引了云燕铭、赵鸣华等优秀演员从京、津、沪等大城市向哈尔滨流动,哈尔滨市京剧院的演员阵容可与京、津、沪等地的大型文艺院团相比,堪称国家一流文艺院团。最鼎盛时期,哈尔滨市京剧院有演出队伍四五百人。张群利说,那时的市民对京剧的热情也非常高,为了看一场戏,很多观众都是半夜就来到京剧院售票窗口前排队等着买票。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对京剧造成的冲击,京剧在哈尔滨逐渐走入下坡路。1997年在京、评两个剧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哈尔滨京剧评剧院。

  在2004年的哈尔滨市事业单位改革中,哈尔滨市京剧评剧院被定性为公益类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剧院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吃饭”问题解决了,京剧院上上下下对“收复失地”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经过三五年,最多七八年,哈尔滨的京剧市场一定能够再现辉煌。

  在哈尔滨市部分大中小学校,京剧已经走进课堂,并得到学生们的喜爱

  爱上京剧只需要一瞬间

  据哈尔滨京剧评剧院秘书科科长张群利介绍,哈尔滨京剧评剧院现有在职人员170余人,其中从事京剧表演的有五六十人,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在院外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或京剧票友社从事京剧的教学和推广普及工作。他说,现在许多高校想开或曾经开过与京剧有关的课程,但是大多由于师资力量所限没有开展起来,现在只有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京剧课程。有些高校曾经找过他们的演员去开课,但是由于高校对于老师要写教案、做课件等教学要求对于专业演员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后来都不了了之了。部分高校现在只是有一些京剧活动站在活动。

  张群利说,许多年轻人或中小学生感觉京剧离他们很远,很难懂、难学,但实际上跟它面对面接触以后,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市京剧院以前曾经与教育部门合作,搞过中学生京剧欣赏专场。他们结合中学生课本,演出了一场《将相和》,通过演出给学生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并告诉学生们扮相上的讲究,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可见,京剧进课堂并不难,关键是要研究好怎么进,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京剧唱腔欣赏课的祖述恩老师介绍,该校是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京剧唱腔欣赏选修课的,并计入学分。第一期时就有200多名学生报名选修,现有两个选修班。祖述恩说,在古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这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中,目前只有中国的京剧还在流传和发展。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这一国粹。一名跟祖老师学习京剧的学生对记者说,虽然知道京剧是国粹,但以前因为与京剧接触较少,对京剧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真正与京剧接触后,立刻就被它的魅力吸引了,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对京剧一无所知到爱上京剧,似乎只需要那么一瞬间。据悉,有的同学甚至想二度选修京剧课。

  道外区政府机关幼儿园从1996年开始在孩子中试点学习和推广京剧,从唱腔、基本功着手,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今,该园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京剧班,京剧已经成为他们的园本教育课。在美术课上,老师会教孩子们画花脸;常识课上,孩子们会了解到京剧的服装知识,学习甩水袖……京剧知识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据该园园长袁萍介绍,在2007年文化部举行的首届“和平杯”小票友大赛中,进入60人决赛名单的6名黑龙江孩子中,有3名是他们幼儿园的,还有1名是从他们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的。袁萍说,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坐念唱打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还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而且京剧曲目中包含了民族艺术、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价值,是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载体。从小接受这种陶冶,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甚至是哈尔滨市的教育界,提到“小小京剧班”无人不知。这个曾经在黑龙江省“小梅花戏曲赛”上获得金奖的“小小京剧班”自从2002年成立以来,已经先后有6人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附中。据兆麟小学校校长王丽介绍,现在兆麟小学的小小京剧班有一年级到五年级的40多孩子参与,在学校的开学仪式、艺术节等活动中,他们的节目都是少不了的,全校的师生都在接受京剧国粹的感染。王丽校长对记者说,对于教育部作出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学校特别关注,“就算是兆麟小学不被列入试点学校,我们也决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我们学校的各年级开展京剧基础知识和相关曲目的普及。”

  她以《唱念做打学京剧》一课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录像课现场评选比赛一等奖,她的课将学生引入京剧大门

  让孩子们成为“京剧Fans”

  在流行音乐弥漫校园的今天,要想让学生们对京剧感兴趣并不容易。如何让唱“双截棍”、“青花瓷”的孩子们改唱“包龙图”、“李铁梅”,恐怕是让教师最头痛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以《唱念做打学京剧》一课,获得第五届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比赛一等奖的杨楚珊中学的音乐老师贾凡。看她是如何和孩子们一起成为京剧Fans的,或许可以为即将推行的“京剧进课堂”提供借鉴。

  2007年11月末,贾凡以《唱念做打学京剧》一课从全国140节音乐课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大奖。当问及她是如何让“京剧进课堂”时,贾老师称:“2004年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有两个课时的‘梨园金曲’欣赏,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并不感光趣。其实,学生的求知欲强,活动性大,模仿力强,要让孩子愿学、乐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至关重要。针对京剧的教学,我认真做了问卷调查,对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学生们的反馈有‘我要学京剧的唱’,‘我想学表演’,‘没什么兴趣,学打还可以’,‘我想画脸谱’等非常多。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点在京剧的脸谱及表演形式里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我确立了教学重点。”

  贾老师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京剧脸谱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而京剧在生活当中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脸谱饰物了。所以,在上课之前,她就发动学生去发现、寻找生活当中能找到的各种京剧脸谱。孩子们找到了有京剧脸谱的中国结、邮票、扇子、钥匙扣……结合他们找到的“成果”,通过代表人物,研究不同颜色脸谱和人物性格的关系。贾老师说:“当学生们在生活中一件件寻找脸谱饰物时,不用过多的言语,也能感受到脸谱在生活当中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感受到京剧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国粹离我们并不远。”

  在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们对京剧望而生畏的心理,贾老师去市京剧院拜师学艺,学习了几出经典京剧片段的唱腔和身段。然后她亲自在课堂教学中示范表演,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在最短的时间内,创设京剧艺术氛围,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学习体验中,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京剧中开门、关门的动作,手势含义的学习,走台步的学习,使京剧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说起这次参赛收获,贾老师说:“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已经成为了京剧的‘戏迷’,我的学生也对京剧有了了解,不再认为京剧离他们很远,甚至有的学生也喜欢上了京剧。这回教育局要求‘京剧进课堂’,我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和我一起成为京剧的‘Fans’。”

  相关链接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曲目

  《报灯名》(念白·数板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生)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花旦)

  《甘洒热血写春秋》(老生)

  《接过红旗肩上扛》(青衣转合唱)

  《万紫千红分外娇》(老生)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老生转合唱)

  《猛听得》(青衣)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花脸)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老旦老生)

  《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生)

  《猛志在胸催解缆》(青衣)

  《趁夜晚》(花脸)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老生)

  《智斗》(花脸青衣老生)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