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学习雷锋做个好人 哈尔滨市志愿者超15万人
2008-03-05 11:16:1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骁 李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5日讯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伴随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至今唱来依旧高亢嘹亮。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含义也发生着变化。“雷锋,六十年代是英雄,八十年代是榜样,21世纪是一个好人。”雷锋,已从一个时代的英雄、偶像,渐渐变成人们对一个好人的亲切的理解。

  记者从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了解到,从1995年成立至今,哈尔滨市志愿者队伍已超过15万人,志愿服务超过500万小时,长期“一助一”服务对子达6350余个。志愿者近两年来以每年一万人的数量逐年递增,除15万已注册的“正规军”外,个人倡导的爱心团体和网上自发的QQ联盟数不胜数。

  我们觉得越来越熟悉雷锋,并不仅仅是因为学雷锋的口号喊了几十年,而是因为雷锋只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他所做的好人好事都是身边的“琐事”,人人都能学得来。当年雷锋做到了,今天我们也能做到。

  当雷锋成为身边人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几十年过去了,雷锋却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学习雷锋也越来越实际、纯粹了。当学雷锋不再是盲目模仿,不再是作秀唱高调时,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可贵的进步。

  雷锋精神伟大,但雷锋只是一个普通战士,他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已经从英雄偶像逐渐演变为身边好人,这让学雷锋少了功利色彩,更接近每一个真实的人。如果我们学雷锋不能保持雷锋那样的平常心,那么学到的充其量是形式。所以,当雷锋变成身边好人,应该是一种进步。

  多样方式奉献爱心

  “亲爱的益善爱心俱乐部的叔叔阿姨,我是一名偏远农村家庭贫困的小学生,就在我面临失学的关键时刻,是你们点燃我求学的梦想。通过一次次的捐助活动,改善了我的学习环境,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很幸运因为我遇见了你们,我要努力学习,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到那时,我将你们的爱传递,让所有贫困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世间的温暖。”这是五常市民意乡永进希望小学学生郝文志给益善爱心俱乐部写的感谢信。

  像益善爱心俱乐部一样的公益QQ群正乘着网络时代的快车不计其数的飞速发展着。微尘爱心联盟的发起人于立南告诉记者,只要你上网有一个QQ,只要你有帮助别人的愿望,就可以加入进来。“爱心私塾”、“哈尔滨义工”、“东北义工联盟”、“梦工厂(百群)爱心联盟等数百个QQ群,每个群有100多个成员,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被爱心凝结在一起。由于这个群体以年轻人居多,职业各不相同,大家表达爱心的方式也各有特色:有参加义演的草根演员、有为低保户子女免费主持婚礼的婚庆人员、有专门到敬老院陪老人下棋的棋坛高手……网上求助一呼百应,根据费用预算自愿AA平摊后一次性捐助,避免被贪污或挪用的可能。

  诚实守信热心助人

  “不管自己怎么穷,捡到别人的财物千方百计送还给失主才会心安”。昨天,“雷锋号”志愿服务车队的驾驶员,将拾到的遗失物品辗转归还了美国来投资的外宾,当外宾昨天下午乘飞机离开时,一同带走的还有对哈市人诚实守信美德的感念。

  昨天下午,美国来哈投资的高先生乘坐出租车去朋友的公司。下车后,高先生发现放在后备厢的密码箱忘了拿下来,里面有签证、护照、投资的资料、数码相机和当天14时的机票,这可要误了大事。正当高先生焦急地在公司踱步时,雷锋车队驾驶员杨国平拎着密码箱满头大汗地跑进来了。

  说起“雷锋”车队,就不得不说到创建人栾景通。栾景通1961年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普通的家庭,4岁丧父,母亲做临时工每个月仅挣十几元钱,根本无法养活包括栾景通在内的6个孩子。在他的记忆中,每天东家送来碗粥、西家端来碗饭,食物伴着关爱养大了栾景通。当时,全国一片“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栾景通的脑海中,他也立志有生之年以雷锋为榜样,做雷锋那样的人。

  如众人所愿,1999年雷锋车队成立至今已经有了300台“雷锋号”志愿服务车、7000多名志愿者,9年帮助10万人,拾金不昧款物共计525万余元。服务高考、孝敬孤老、无偿献血……他们用踏实的行动在人们心头留下温暖的印记。

  主动“找活儿”干

  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一脉相承,志愿服务的提升代表城市品格的升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志愿者服务主要是响应号召,服从分配,接受“指令式”的做好事,而如今更多的志愿者都是在主动参与“找活儿”。

  洪润浩在道外区可是位名人,身体残疾的他成立了东莱办事处教育园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用自己的小灵通开设“爱心热线”,如今已招募了10余所高校的6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为道外区各社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补习功课。在这支年轻的服务队中,还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小伙子郑求亮,在完成留学生课程之余,他也加入了这支无私的团队,教孩子们英语。

  第113中学教师陈冬梅,20多年前还在第113中学读书时,就和同学们成立了“义务助残小分队”,帮助残疾人张连瑞。二十年来,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参加工作,陈冬梅的身份不断变化,可“小分队”的活动却从未停过,如今她又回到了母校当了一名老师,她的三届学生又接过了“接力棒”,在她的带领下还在帮助着张连瑞。陈冬梅说,20多年来,这种帮助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义务,当年的张伯伯如今的张爷爷,已经是我们生命中的亲人。每次从他家回来,我们会觉得收获了一份甜蜜与责任。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