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6日讯 “80后”被认为是社会新生的一代,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有些小叛逆、有些小执著。他们小的时候,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现在,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是“雷锋精神”呢?他们如何诠释“雷锋精神”呢?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5周年纪念日里,记者走近了他们。
学雷锋不一定非得在这一天
黑龙江大学学生岳艳欣是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名志愿者,常年坚持到福利院看望百岁老人张有,但5日她没有到福利院里看望老人。张有老人今年101岁了,无儿无女,自己住在福利院里。岳艳欣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到福利院做好事的时候知道了张有老人,以后就经常来,还亲切地称呼张有为“张爷爷”。在老人百岁大寿的那天,岳艳欣一大早就到福利院里给“张爷爷”庆祝生日。
“今天全天课,就没去看张爷爷。总感觉帮助人是一种日常的行为,在‘雷锋日’去看总觉得有演戏的成分,感觉很别扭,所以打算换一天去看张爷爷。”
岳艳欣长得文文弱弱,漆黑的长发披在身后,可称得上是一名“美女”。她家境富裕,学习勤奋,是同学、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和说话不是很清楚的张有聊天总是要多说几次,但她就是有这个耐心。她说,看望张爷爷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谈不上“雷锋精神”,如果硬要往上说,也只能说成是“雷锋式行为”。
记者感言:当“雷锋精神”成为了“雷锋式行为”,好像更能贴近生活,贴近这个不愿意高喊精神,而更务实、更低调的“80后”,更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这样的话,做好事就不用等到3月5日这天“秀”一下了,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雷锋日”。
以前别人帮过我,现在我去帮别人
上完最后一节课,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的魏辉背上书包,回寝室拿上自己的复读机,向学府书城走去。“小灵灵总是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样以后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去给她买盘少儿英语磁带,让她多听听,渐渐就会开口说的。”魏辉穿梭在买书的人群中,寻找着少儿英语书籍区。
魏辉是“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星光行动”活动中的一名义工。自2007年3月28日,魏辉就开始每周二为哈尔滨市跃进小学农民工子女刘灵补习功课,小灵灵的成绩不断进步。可近来魏辉发现小灵灵很内向、自卑,从不敢大声说英语,她建议小灵灵平时多听听英语磁带,可小灵灵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她就决定把自己的复读机送给小灵灵。
魏辉买了一套儿童英语口语磁带,付完款,坐上车向小灵灵家赶去……
魏辉家境贫寒,靠“希望工程”提供的助学金上了大学,平时节衣缩食,时常买些文具、书籍带给小灵灵用。“省希望工程——星光行动”倡导那些曾被“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作为义工在学习上、生活上关注农民工子女。现在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8所大学的500多名“星光义工”。他们每周二下午都到哈尔滨市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小学帮助农民工子女补习功课,还在学校发起捐赠活动,为这些小学生捐赠书籍和衣物,至今已一年多。
记者感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做一辈子好事”,这是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再时常从人们的嘴里喊出,但雷锋精神的实质却深入“80后”的心底,“也许我们不可以影响世界,但我们可以让身边的人更快乐一些”。
做好事已成年轻人的日常行为
据了解,我省现有注册的志愿者50多万人,每年累计志愿服务达3000多万小时。在志愿者中,“80后”占了大多数。他们志愿在各个行业的各个角落里服务。寒冬里,为战栗的人送去一件御寒的冬衣;开学时,为贫困的学子送去一点学费;公共汽车上,为身边的老人让上一个座位……
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坦阔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雷锋精神”充满着敬畏,不轻易喊口号、表决心,而是把事情做在实际生活中。在他们看来,天天都是“雷锋日”,不是像作秀一样,到了3月5日才去做好事。“雷锋精神”是个抽象的概念,现在很多年轻人更愿意把做好事称为“雷锋式行为”,其实这与“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一样的。现在,做好事已成为都市人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每天都有很多“雷锋式行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正是这样的行为,让我们感觉到满足,感觉到生活的温馨,使我们的生活丰盈,使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80后”诠释的“雷锋精神”
席丹,26岁,本科毕业三年,在高校做行政工作。
“我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热爱新生事物,但不等于说我们忘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愿意为别人伸出援手,自己也会从助人中感到欣慰。”
李力,20岁,大学生。
“我喜欢摇滚,喜欢周杰伦,是别人眼中的潮流一族,我认为总说‘雷锋精神’很老土,但并不否认做好事。我看到感动的电视剧也会流泪,也为南方受灾的人们担心,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只是外表,内心还是善良和单纯的。”
田媛媛,23岁,文员。
“做好事没必要留名字,也没必要告诉别人,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自发的行为。看到别人有困难,自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是一种幸福。我不伟大,但我也不自私、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