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7日讯 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不仅有着白沙碧水、冰帆雪橇、银装素裹的秀美风光,还是一片文学艺术的沃土。上世纪60年代,由哈尔滨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千万不能忘记》进京首演,盛况空前,由此,哈尔滨话剧院这个名字响誉全国。16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红砖街的一处普通民宅里,记者采访了执导该剧的81岁著名话剧导演王志超。
王老很健谈,说到兴起时,还忍不住点起了一支烟。王老说:“1963年,哈话版《千万不要忘记》进京首演。当时,有11个院团同时上演这部剧,哈话版是最好、最受欢迎的。国务院连续包场四五个月,观众购票得头一天连夜来排队。”《千万不要忘记》在北京的成功上演不仅奠定了哈话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同时也将哈尔滨的话剧艺术推上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作为哈尔滨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话剧导演,王老说,小时候家里穷,高小毕业后,他就再也上不起学了,但是他求学的心一直没死。日本投降后,过了14年亡国奴生活的他重新考入了哈尔滨市第二中学,即现在的哈三中继续求学。求学期间,他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46年,他成为第二中学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喜欢唱歌、喜欢演戏的他一边学习一边组织学生运动。王老说,30多年后,他执导的话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之所以能那么受欢迎,这和他曾经在哈二中从事的那段地下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1955年,已在当时的哈尔滨话剧团工作的王志超报考了中戏导演系,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众多老师及苏联专家的四试中脱颖而出,成为那届中戏导演班中七名中国学生之一,当时班里还有两名越南留学生。5年的导演本科学习,王老得到了大师焦菊隐的真传。之后的数十年里,王老执导的《千万不要忘记》、《青春之歌》、《夜幕下的哈尔滨》等话剧皆深受观众的欢迎。
1988年,王老从哈尔滨市文化局领导的岗位上离休。王老说,虽然离休了,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失落、没有寂寞过,因为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我现在脑子还很清楚,一直到80多岁仍还有人来邀我排戏,但是导演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脑力,还需要一定的体力,奇迹不会在我身上发生,所以我决定洗手不干了。”
两年前,王老迷上了电脑。为此,他还自学了汉语拼音。王老说:“人到了我这个年纪,就总是爱回首往事,总是在想是不是白活了一生。我觉得人在年轻时、能奋斗时,能够跳一跳就摘下来果实时,千万不要懒,要尽全力的去奋斗。青春是美丽的,可又是短暂的,一定要抓住,不要懒惰。”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王老非常感慨,“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有两段岁月,一段是1946年在哈二中搞学生运动做秘密工作时,那时全心全意地投身革命,有理想、有抱负;还有一段就是在哈尔滨话剧院工作的岁月,当年,我坚信哈尔滨话剧院会成为像莫斯科大剧院一样世界知名的剧院,如今,我仍然对话剧艺术充满信心。当年话剧艺术的繁荣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那是一个时代,今天的话剧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不是要重建当年的辉煌,而是要创建一个新的时代。”
人物背景
王志超著名话剧导演。1927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任哈尔滨话剧院院长、哈尔滨市文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