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奥运临近 哈尔滨开启“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2008-03-19 16:57:07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华虹 张远航 杜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尔滨开启“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东北网3月19日讯(李华虹 张远航 记者杜筱) 3月19日,曾被卫生部任命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多次承担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医疗保健任务的哈医大二院正式启动了黑龙江省内首家“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系统,俄罗斯患者伊琳娜成为首位受益人。随着北京奥运及哈尔滨大冬会的临近,该通道的建立为外国友人来哈尔滨诊治提供了便利快捷平台。

  据悉,3月4日,哈医大二院为挽救患有侵袭性脑垂体瘤的一位稀有血型的俄罗斯重患伊琳娜,启动了“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紧急求助Rh型阴性血。在全社会的关爱和眷顾下,为挽救外国友人的生命贡献了哈尔滨人的力量。伊琳娜于3月12日已经成功接受了手术的治疗,目前已经基本痊愈。伊琳娜是该院开启“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首位受益人。

医院领导看望伊琳娜
  据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介绍,近年来,国家经济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随着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对外交流合作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我省我市进行经济往来、国际探亲、旅游观光等外事活动,导致哈医大二院外籍患者不断增加。据统计,近两年共为来自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家100余名外籍患者诊治,仅脑外科两个病房每年接待俄罗斯患者近30名。为使外国友人在哈期间能够享受到便利快捷的医疗服务,哈医大二院正式开通了“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另外,十几年来,哈医大二院一直秉承“双语教学”、“双语查房”的教学模式和临床管理程序的优良传统,为外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医疗技术上,医院形成了科室有特色、人才有专长的局面,使患者诊病可以“对号入座”,寻医目标更加明确,极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为外籍患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同时,在护理上,为了尊重外籍患者的民族习惯,针对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在就医环境上,无论医院床位如何紧张也要保证为外籍患者提供优雅、舒适的单间环境。在诊疗费用方面,对待外籍患者,医院不另设收费标准,让他们享受与中国公民一样的交费待遇。这些为“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提供了前提条件。

  据了解,“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急诊流程是哈医大二院急诊科医生根据哈尔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报告,了解患者病情进行分诊,可使病人直接送入医院病房,大大缩短了院内急救会诊时间,改变了原来的急救医疗模式;同时医院还出台新措施,正式成立了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行政保障组,主要负责指挥协调各科室对外籍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负责规范监督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各项工作流程,医院还专门成立“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专家小组,具体负责医疗救治工作,设置规范的工作纪律,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随时需要随时就到患者身边。

  稀有血型患者冰城求医 医院全城寻血力救外国友人

  家住俄罗斯海参崴的妇女伊琳娜今年48岁,患有脑垂体瘤,瘤体在脑内生长已经三年多。3月4日,伊琳娜慕名到哈医大二院求治,确诊为侵袭性垂体大腺瘤,唯一的挽救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但突然的一个变故使整个脑外科和整个医院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医院没有伊琳娜的Rh型阴性血……医院决定:全城寻血,全力救治外国友人。

  哈尔滨5名稀有血型志愿者为俄罗斯重患义务献血

  情况紧急,没有足够的Rh(阴性)血,患者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医院向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紧急预约用血单,急用1200毫升RH(阴性)B型血,用于为伊琳娜做手术。当时,哈市中心血站没有足够量的RH(阴性)B型新鲜血液,并在第一时间迅速从400名稀有血型志愿者中挑选出5名哈尔滨市“RH阴性血型流动血库”的献血志愿者,共献出了2000多毫升新鲜血液。这些“救命血”在经过相关处理后送到了哈医大二院……

 

  “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启动 伊琳娜成首位受益人

  在俄罗斯患者受到疾病侵袭,求助于哈医大二院之时,哈医大二院迅速启动“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12日早8点,患者伊琳娜的手术准时进行。术中分开外侧裂之后,脑外二科副主任胡韶山教授发现患者肿瘤沿着海绵窦、中颅凹底和马鞍区匍匐生长,包绕神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垂体炳等结构。胡教授在显微镜下,小心剥离,分块切除肿瘤,使视神经充分减压。肿瘤质地非常坚韧,尤其是海绵窦内与三叉神经等结构,界限不清,包裹紧密,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胡教授小心翼翼,克服重重困难,输血600毫升,用时3个小时完成了整个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正在进一步的治疗和恢复当中。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