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在哈尔滨市刚刚公布首批拆迁的17片棚户区中,道外占了4片,其中一片就在南马路办事处辖区内。昨天9时,记者来到位于道外南极街上的南马街道办事处。
昨天,记者走进分别地处平房区上海新村、新兴等多个社区的棚户区,倾听和记录即将告别棚户生活的百姓们或激动或难舍的情愫。
小区50年前是荒地
记者来到八区四巷时,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坐在大院里唠嗑,聊的话题都与动迁有关。记者注意到,和其他棚户区不同,这里都是楼房,也有大院,但因为这些楼房建设的年代较早,所以房间都非常小。
75岁的李秋云是小区里的首批居民,她说:“今天早晨知道了我们这儿要拆迁的消息,太高兴了,我们盼了好多年了。我是1953年从沈阳来哈尔滨的,也算是哈尔滨解放后较早的一批创业者。1956年电缆厂在这里盖起家属楼时,我就住在这儿,如今孩子都50多岁了。”
据李大娘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一带还是一片水沟、荒地,只有很少的几间平房,小区现在的位置当时是一个停放马车的场地。后来,哈尔滨电缆厂在这里盖了4栋家属楼。“虽然多数住房都只有十几平方米、二十几平方米,最小的才10.8平方米,六七平方米的厨房和很小的厕所都是两三家共用一个,不过在当时那算相当好了,毕竟住上了楼房,很多人都很羡慕。”
终于要住上好房了
住在家属区里的一位大嫂说:“我的年龄和这些房子年龄差不多一般大,家里姐妹4个,一家6口挤在10.8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50多年。
住在小区里的张大妈说:“我们这里的居民一直盼着拆迁,这回终于盼到了,听说棚户区改造政府出台的政策非常好,给百姓很多实惠,我们这里又被划为第一批改造范围,心里非常高兴,也很塌实,在有生之年能住上好房子。
道外区仁里地区应该算是道外区的闹市之一,在上世纪初,这里曾是哈尔滨比较繁华的地区,有不少娱乐场所、剧院和妓院,不亚于道里区的中央大街。
小楼难掩当年奢华
据道外区仁里办事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仁里”地区棚户区改造范围东起十六道街西侧道路红线,西至十五道街东侧道路红线,南起兴业街北侧道路红线,北至礼化街南侧道路红线围合的区域(不含哈尔滨第四医院、哈尔滨评剧院、区域内多层住宅楼坐落的区域),涉及居民大约有800户左右。在这一带一些青砖小二楼是上世纪初建的,虽然已经显得有些破旧,但从墙面上的雕梁画栋仍可想象这里当年的奢华。
“华乐院”的拂尘老人
记者在仁里棚户区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华乐院”。“华乐院”是一个两层楼建筑,木制楼梯,整个回廊是连通的。在大院里,居民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拂尘老人”李来滨。
96岁的李老现在仍住这个大院里,他也是大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李老有一手拿手的制作拂尘的绝活儿,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小楼就曾用他做的拂尘。李老说:“我十几岁时就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开始在外面打小工,后来评剧院缺人手,就到剧院里跑起了龙套。我小的时候,这儿相当热闹,离这儿不远就是‘圈里’。”
国内首家评剧院
在老道外曾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描述的就是仁里地区的繁华。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有一家著名的新世界饭店,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哈尔滨最好的饭店。饭店位于十六道街与正阳大街(今道外区靖宇街)交叉口处,饭店不仅规模大,装修也非常豪华。每到晚上,这里便灯红酒绿,大街上各式马车、汽车川流不息,看完戏的达官显贵们和不少外国人纷纷来这里饮酒作乐。除了红极一时的饭店,华乐院的“圈楼”里还包围着另一个非常著名的建筑,也是国内首家评剧院———哈尔滨评剧院。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初老道外的戏园子、电影院在全哈尔滨是最多最有名的。当时东傅家区有三大剧院:南十六道街有新乐、华乐、安乐三大舞台。新乐舞台是最大的,1922年失火烧毁后,又建了华乐舞台。华乐也就是后来的哈尔滨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