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 如今坐落在衡山路上的山东会馆。 |
||
|
||
【图片说明】 山东会馆旧貌。 |
||
|
||
【图片说明】1932年哈尔滨洪灾时慈善会的旧址。 |
东北网3月25日讯 让我们回到90年前的哈尔滨:那时,凡是闯关东来哈的山东老乡,只要到山东会馆报一声他是哪个县的,会馆就管吃管住;失业了,会馆会给做担保找工作;婚丧嫁娶没有钱的,会馆会出资接济;1932年发大水,受到会馆帮助的山东人反哺社会,不仅捐钱捐物,还腾出自己的房子安置灾民……
斑驳镜子映出会馆
1998年的一天,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接到了道外区南十道街惠民小学一名教师的电话———他们在整理学校的物产时,意外发现了一面斑驳的镜子,上面印有“惠民母校之光”和“1949”的字样,不知有没有文物价值。
刘站长迅速带着人来到这里。“我们到了现场看到,校舍周围都已经扒平了,能看出它的轮廓,是一处四合院样式的老房子,太漂亮了!”众人都发出了赞叹。中国古典式的大门脸,大红的柱脚黄色的流璃瓦透露出庄重之气。
随后,他们又在院子里发现了一块高1.1米、宽半米、厚0.3米的石碑。回到文物站后,他们用水把上面的泥土刷掉,“巨川会长傅公遗爱碑”的字样出现了。
“当看到‘傅巨川’三个字时,我马上就想起来,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说过,哈市有一处山东会馆,第一任会长就是傅巨川,难道惠民小学就是山东会馆?”碑文显示,这块石碑是傅巨川去世后,其他闯关东的同乡为纪念他而立的,再结合已有的山东会馆的其他资料,文物站确定惠民小学就是以前的山东会馆。刘云才站长说,遗憾的是当时保护文物没有现在这么受重视,不久,惠民小学被拆除了,现在那儿已成了居民小区。
山东汉子独闯莫斯科
“傅巨川也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据傅巨川的外孙媳妇赵女士说,傅巨川是一个见过大世面、博爱、有头脑、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他的闯关东经历更加艰辛,他从山东闯到哈尔滨,过了多年站住脚后,又一路闯到了莫斯科。
据赵女士讲,当时俄国人特别喜欢人参、中药和皮货。36岁那年,傅巨川刚成亲不久,就告别妻子,带着这些东西,先到了海参崴,然后一路向莫斯科进发,一边走一边做生意,不断在一个地方采购,又到下一个地方进行交换,一直闯到了莫斯科。
傅巨川去俄罗斯经商,一去就是3年多的时间,回到哈尔滨后,一直做外贸生意。因为他仁义经商,慈善好施,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生意。10多年后,他积累起资金开发了道外区十一道街到二十道街的大片区域,成为一名巨商,于是,筹建山东会馆的事开始在傅巨川的心里盘算。
率老乡抱团儿建会馆
1910年前后,每年有数十万的山东人来到哈尔滨谋生。一些有亲戚照应的还好一些,那些没有人投奔的,就在街上沿街乞讨。
傅巨川当时住在黑山街,每次上街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乞丐,衣衫褴褛,面瘦肌黄,尤其是还有一些乞丐带着小孩子。一听口音就知道是山东人,细问之下还有很多都是家乡的人,每次,傅巨川心里都隐隐作痛。而看到那些乞丐,他意识到,只靠救济,养活不了这么多穷人,必须给他们找到谋生的活计。
1915年,傅巨川把一些熟识的山东商号老板召集来,倡议创立山东同乡会,作为山东人临时落脚的地点,同时,通过同乡会来进行联络和沟通感情,大家抱成一团儿共谋发展。这一提议得到一致拥护。
会馆选在了傅家甸(今道外区),因为穷苦人主要聚集在那里,便于接济。赵女士说,傅巨川资助了建馆的大部分资金,并亲自主持建设,几年后,山东会馆建了起来。
会馆是闯关东者的家
“凡是山东老乡,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到会馆报一声自己是哪个府、哪个县的,登个记,没有吃的,会馆提供吃的;没有住的,会馆提供屋子;失业了,会馆给做担保找工作;婚丧嫁娶没有钱,会馆出面接济。”赵女士说。
其中,找工作是闯关东人最关心的。被担保的人犯了偷、抢、杀的罪,做保人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能够获得会馆担保,就是对人品的肯定。一批批拿着担保书的人找到了工作,一声声的满意传了回来,山东会馆很快就塑造起“山东人最讲诚信”群体形象。这样,依托着会馆,刚落脚的山东人就比较容易讨生活;已落脚的,渐渐有了自己的店面;已发达的,事业则更上一个台阶。闯关东来哈的山东人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刘站长这样总结山东会馆的价值:“许多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四顾茫然,困难重重,山东会馆成为他们在哈尔滨的落脚地,是他们的第一个家。如果没有山东会馆,闯关东的一些山东人很可能迫于生计和自然条件的威胁,饿死、冻死的会更多。”
受助者反哺报恩德
受到傅巨川等人们的影响,几年以后,许多最初接受帮助的老乡也做了生意人,其中不少人成为新一批大大小小商号的老板,有的还当上了会馆的新议董。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他们开始以出钱、出力、安排工作等方式来反哺会馆,帮助了更多的山东老乡落脚哈尔滨,传递他们在闯关东过程中接受的帮助和感到的温暖。
1932年,松花江水突然涨了起来,很快淹没了道里、道外区。洪水持续了近40天,待江水退去后,满街都是稀泥,开始闹瘟疫。这时的傅巨川正任一个慈善组织的会长,他组织了哈尔滨所有的大小医院捐药。没受灾的山东商号也纷纷响应捐抗灾物资,这些刚刚有积蓄的山东人,不但把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安置灾民,同时还自发捐出粮食、被服。一些经营中药药材的山东人把库存的药材都拿了出来,支起大锅,熬中药汤给灾民服用。
留下那段温暖记忆
1940年,傅巨川卒于哈尔滨,共担任了26年的会长。山东会馆的继任会长,沿承了已经成型的管理章程,加上山东同乡源源不断地相助,一直支持到1946年。后由于多种原因,山东会馆暂时停办,同乡会也渐渐解体。
山东会馆在开设的30年间,曾救助了大批闯关东的山东人,如今,这已经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在历史的那个片段,他们的艰苦创业、共济发展、乐善好施,都成为我们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直至今日,在那所山东会馆湮灭在城区数十年之后,当人们娓娓讲述起它的时候,我们仍能感受其间的温暖。
2005年,山东商会在哈成立,办公地点挂上了“山东会馆”的牌子。与早期山东会馆相比,现在的山东会馆更多是通过经济上的往来,交流文化信息,加强两地的联系。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恢复山东会馆已列入道外区的开发计划,馆内将展出山东移民在哈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