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7日讯 在哈医大一院大桥分院,患者贾洪强日前只花了50元就做了一次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而3个月前他在某三甲医院做同一项目检查却花了165元。更令他满意的是,为他出诊的还是一位来自哈医大一院的老专家。与贾洪强一样,在哈医大一院创办大桥分院的两年多里,来自哈尔滨市各区的数万名普通患者在这里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虽然在这儿出诊的都是省内最有名专家,但我们收费只按社区医院的标准执行。”该院院长刘洪文对“优惠”价格作出解释。如今,这种“高质低价”的优惠模式已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大桥分院成立仅两年多,患者量和收入均比两年前增加3倍以上。凭借商界常用的“连锁店”形式,哈医大一院对开发社区医疗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不仅让百姓拍手叫好,更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
大专家撑起小医院
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大医院的患者量多得让许多同行吃惊。哈医大一院日门诊量至少在4000至5000人次,哈医大其他几个附属医院及省医院等几家在哈三级甲等医院门诊量也不相上下。全市乃至全省的患者不计路程和花费,不惜时间,一定要挤到这些大医院排队看病,为的就是找经验丰富的专家看病。在某种程度上,知名专家就是医院的“金字招牌”,是社会的稀缺资源。然而,他们绝大部分被大医院所垄断,诊费低、规模小的社区医院几乎不可能请到“知名专家”。
而大桥医院却能保证每天都有著名专家出诊,来满足群众的需要。据刘洪文介绍,大桥医院相比其他社区医院所具备的巨大优势在于它是哈医大一院下属单位,该院请来的9位哈医大一院老专家中有8位硕士生导师、1位博士导师,全部担任过哈医大一院的科主任。“其实这些教授的名字就是广告,很多患者是冲他们来的。”家住河图街的段大娘说,既然专家是一样的,当然要在家门口的医院看病了。附近正阳河、河松、河柏、工程等十多个小区的居民,有个头痛脑热都到大桥医院找专家,因为这里不像大医院那么拥挤,且各项收费都便宜合理。
“为让患者少花钱,我们不仅降低了诊疗费,还在处方中尽量使用同类产品中的低价药物。”大桥分院在建院之初便确立了这种“薄利多销”的办院思想,并将其反复灌输给医院请来的老专家。在大桥分院专家的处方中,被很多大医院弃用的便宜药品经常出现:土霉素、青霉素、去痛片……同样治病,钱省了很多。被百姓称为“B超手”的孙甲东利用手的探查为患者省下许多检查费;付世英教授应用传统药物,价格比市场上新药便宜很多。
刘洪文说,大桥医院之所以能请来最好的专家,敢将价格降到最低,都缘于其有哈医大一院这个实力雄厚的“靠山”。大桥分院的专家、后勤、设备都由哈医大一院提供。哈医大一院不仅派一流专家来出诊,遇到疑难病症,大桥分院可以随时派专车将病人转运到哈医大一院,或者请各科权威专家进行会诊。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医院更新换代的医疗设备逐渐增加。作为全省最大的医院之一,哈医大一院更换下来的一些设备都比部分三级医院现有的设备还要先进,而这些设备大桥分院可无偿使用。
“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医院少。”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认为,正常的看病“流程”是,小病进社区,疑难病症上大医院。而现在的情况,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奔大医院找名医,使大医院“人满为患”。与此同时,社区医院因资源有限,受医生数量和素质局限,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而缺少患者。哈一大医院设立大桥分院,将专家派到社区定期出诊,并把医院因为技术更新而淘汰的较好医疗设备无偿配置到社区分院,从而提升了社区医院的“软硬件”,让附近居民不出社区就可找专家看病,同时享受较低的医疗价格,为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进行了有益尝试。
低收费不等于低收入
常到大桥分院看病的患者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在大医院挂专家号25元,在大桥分院免挂号费;三甲医院普通胸部正位片的收费是85元,大桥分院为35元;三甲医院上消化道钡透165元,大桥分院为50元;三甲医院肝功98元,大桥医院为39.1元……在大桥分院,一个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花费仅为大医院的一半左右。前不久,该院还主动自降静点收费价1元,使该项服务价格与周围社区医院持平。
据了解,在哈尔滨市一些三级甲等医院,药费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大桥医院的药费收入仅占医院收入的20%,有时甚至更少。该院党支部书记王杰告诉记者:“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诊疗费,而药品价格则尽量与药店持平。”
低收费不等于低收入。虽然每项服务价格低,使医院对每个病人的收费减少了,但医院患者越来越多。由于薄利多销,医院收入连年增长,2007年收入达到两年前的3倍以上。
据调查,在哈尔滨市许多小型医院因为资金有限,要解决医院的日常开销,更新添置设备,聘请专家很难做到兼顾,很难吸引到患者,使经营难以为继。医务人员素质低,同时药价高,自然让患者望而却步;而患者稀少又进一步加大了医院的单位经营成本,医疗费用就更难降下来。如此恶性循环,使哈尔滨市小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生存的困境。哈医大一院大桥分院一方面依靠大医院的强力支持,一方面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从而冲破了社区医院经营的困局,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好局面。
大医院进社区建“连锁”渐成趋势
几乎与哈医大一院同步,省医院、哈医大四院等大医院近年也分别在社区开设“连锁医院”。其中,省医院南岗分院分别与南岗区中医院、动力区林机厂职工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社区医疗合作网络。利用大医院、老专家的知名度,将一些原来不景气的社区小医院激活———近期与该院结盟的哈尔滨市几家社区医院,由于有省医院老专家出诊,门诊量均比过去增加30%至60%。省医院的老中医赵子诚,在林机厂职工医院出诊后,每天早5时就有患者到职工医院排队看病,患者一个接一个,赵大夫连午饭都吃不上。现在,赵大夫在通乡社区已形成了稳定的患者群。而林机厂等几家社区医院也因此重现生机。
哈医大四院近日与松北区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建设松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协议,一个以急诊急救中心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春节前夕正式接诊,辐射周围10公里半径的松北区居民。
“连锁医院”有望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大桥医院走“社区连锁”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哈医大一院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提出建议,应鼓励大医院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办社区医院。他认为,大医院具有医疗条件优越、医疗技术先进、医疗人才集中的优势,而现在的很多社区医院虽得到政策扶持,却因缺少专家、技术而门庭冷落。若将大医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社区医院的政策优势结合起来,由大医院开办社区医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医疗条件,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由此解决城市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该建议一提出就引起多方重视。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为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广州、沈阳等城市积极推进大医院领办、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几家大医院共创办了数十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卫生部前不久也号召大医院应建“惠民医院”,方便群众就医。哈尔滨市目前正研究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利用医疗资源优势辐射社区,使目前分配不尽合理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重新整合。
一个模式的破冰,给哈尔滨众多大、小医院提供了再发展思路:哈尔滨市目前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而全市乃至全省医疗专家也多集中在这些医院。如果这些医院在政策引导下在社区开办低收费“连锁”医院,让其专家定期在社区出诊,不仅是大医院回馈社会的举动,同时也将常见病患者留在了社区治疗,解决自身面临的常见病患者过多、浪费专家资源的问题,对行医者和就医者都将是好事。如果各大医院的社区医院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成功运营,其利润对大医院本身也将是不小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