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馆内举行了大型招聘会,来自省内外的300多家企业前来招贤纳士,提供就业岗位数千个,黑龙江省高校万余名学生冒雨前来应聘。记者苏强 摄
东北网3月27日讯近日,黑龙江省出台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则(试行)》,这意味着黑龙江省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被正式列入日程。于黑龙江省即将毕业的186100名本专科毕业生来说,这个春天是充满了煎熬的,因为他们要趁这个春天结束之前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全职工作。
当然,这一切似乎又充满着无限的希冀,毕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即将换来大展拳脚的一刻。然而众学子的求职路并不比考大学的独木桥好走,现实与梦想之间远隔千山万水,而他们手中的一纸文凭太过单薄,似乎无力帮他们撑到梦想的彼岸。
工作经验成为第一道坎
零起点就业,指的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毫无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的就业。工作经验问题,就成了大学生找工作的第一道坎。记者走访了几个大型招聘会,用人单位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就是,“学什么专业的?”、“有过这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吗?”而那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学生通常在这两个问题过后就被刷掉了。
所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已拼命地为自己积攒工作经验了。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王悦在大学期间做过的兼职种类甚至比爸妈做过的工种还要多,她在服装城卖过小饰品,在家电商场做过短期促销、在证券公司当过客户经理。她说,这些工作对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兼职的经历让她在面对用人单位时有话可说,有经验可谈。王悦说,做促销赚的最少但收获却最大,尤其是那种短期促销,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情况、各样顾客,非常锻炼人。王悦现在的工作就是在招聘会上找到的,在一家教英文的学校接听客服电话,每月900元,三个月试用期,转正后公司给交五险一金。这三个月试用期可不好熬,王悦每天接电话接得嗓子直冒火。现在试用期已过,她被调到对外留学部,工作轻松了许多,并且还涨了工资,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得到这份工作后,王悦感触颇深:“当初一些同学都嫌我这份工作赚的少又不够体面,可现在他们开始羡慕我。我想给广大奋斗在寻找工作第一线的同学们提个醒,尽管有很多工作起步的时候比较低又看似没有保障,但是也不妨试试,保障是自己给的,没有安全感是因为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工作的这两个月,我越发觉得自己知识太匮乏,因为我现在的工作会用到英语和国外的文化知识,这方面的欠缺让我工作起来感到很吃力,所以我现在正在恶补英语和各类文化知识!”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孙哲就是通过兼职找到了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孙哲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大三时就已开始帮人开发软件、制作网站了。虽然他现在还没毕业,但是他做兼职的公司已经定下来要他了。他现在每个月最少能赚1200元,多的时候还能超过2000。
兼职不仅让大学生们赚来了就业经验,也让他们看到了创业的机会。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小优是用助学贷款读书的,大学期间她一直在花店打工,既赚了钱又学了份手艺。她说如果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回家开个花店还贷款。
但是,有时兼职是会耽误上课的,因为用人单位的时间有时也很难与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匹配的,所以几乎每个去兼职的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即使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这也耗去了学生的许多学习的精力。兼职与学习,正在悄悄朝着鱼与熊掌的关系演变。
要薪水先找客户
现在,只有一样工作最好找,就是业务员。现在,这份工作被用人单位加了一层华丽的包装,招聘的时候不说招聘业务员,而是说招收销售经理、客户经理。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的小刘由于是专科生,找起工作来倍感困难。终有一日,他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客户经理,初试获得通过,他为此兴奋了数日。然而,复试那天他发现一起初试的人悉数到场,顿感事有蹊跷,待与用人单位详细谈完工作后彻底绝望。原来客户经理实则为业务员,每月底薪300元,拉到广告、赞助后提成,不包吃不包住。小刘说,这底薪比哈尔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还低,要拉不到广告,靠着底薪根本活不下去。
另有哈师大的小鲁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中谋得了招生负责人一职,甚为开心。此后,一打听才知,这就是一个为学校招揽生源的活儿,赚得不多,并且需要天南海北地跑。黑大的小孙告诉记者,她曾经看到一家小杂志社招人,学新闻专业的她忍不住去试了试,结果那里也是在找人拉广告。现在就是这样,一般公司找人去面试,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找客户。你不是需要薪水吗,那你就得帮公司赚出你的薪水来。
“爸爸择业时代”
过去靠政府分配工作,现在靠家里分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趋势。曾有报道说,当今是爸爸择业时代,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要是工作比较稳定的、单位还算靠谱的、收入还算不错的、听着比较体面的,几乎都是家里帮的忙。
找工作的事情,现在是全家总动员。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读书的小李告诉记者,他大学还没毕业,家里人已经急得不得了。爸妈发动了所有认识的亲戚朋友帮着想办法,姨妈、舅舅、表姐、表哥一大帮人齐上阵,天天想着怎么解决掉他这个“剩余劳动力”。
专科生刘明就是同学眼中羡慕的对象,家里帮他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名副其实的“铁饭碗”,每月能开2000多元。他很坦白地告诉记者,没有家里人帮忙,他几乎不可能坐在这样的位子上。上班之前他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怕同事说他是走后门上来的,可是上班了才发现原来找人进来的不只他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他还有一个同学,学法律的,现在正在法院实习呢,工作家里早给安排好了,估计最次也得是个事业单位。
吴晓天的工作也是爸爸托关系找的,但条件不是很好:工作第一年有工无险,一个月只开750元,工作量还非常大。可他实在不想毕业了还待在家里朝妈妈要生活费,就坚持下去了。单位里像他这样的“临时工”挺多,工作两三年的同事每月交完三险就剩600多块钱,跟单位里有编的差太多了。想入编就得找人送礼,他去年报名考事业编,到现在还没通知考试时间呢。小吴认为这份工作也不是长久之计,他赚的钱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更别说以后买房成家立业了。所以,他一直在做着继续出去找工作的准备。
创业一样也是荆棘满途
在好工作尚且难寻的情况下,创业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于学法律专业的王东来说就是如此,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很难就业,据说黑龙江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东三省都消化不了。本来,王东的父母花了几万块钱为他寻了一份挺稳定的工作。可是,用人单位那边一直让等消息,于是王东便去了亲戚开的拍卖行里帮忙。可是一晃两年过去,工作的事情音信皆无,而亲戚的拍卖行却黄了摊。无奈之下,王东决意与同学创业,大家想开一间餐馆,一切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或许,惟有真正当了老板的人才知道创业的道路有多坎坷。黑龙江大学水利专科学生刘浩帮朋友做CD KEY销售,朋友不给工钱,只留下一堆货物给他。他被迫做了CDKEY的批发商,并且还开了一间相关的工作室。做了老板,事无巨细,员工要值夜班,他就要去服装城批发被褥床单枕头等等,买二手床给员工,还去商店买厨房用品,去哈达上菜买大米,他说他当这个老板真是累得都不想活了。再后来工作室正式步入正轨,第一个月他们赚了3万,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可惜好景不长,第二个月他们的账号因故被封停,资金链基本切断了,电脑公司要账,网通要账,业主要账,员工要工资,刘浩的第一次创业不得不在这种焦头烂额的局面中草草了事。创业失败的他正在补习英语,打算先去上海找份工作再说,或许不久的将来,他的创业故事还将继续。
其实,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每一个大学生找寻工作的过程都是一部精彩的人生短剧。在人才由分配工作的年代步入自我求职的转型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但从招聘会上大学生们那些忙碌的身影中,记者感受到了一股不熄的热情。或许求职路上偶有荆棘,但这股热情会带他们寻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