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街很有名,它已存在了127年,历史上曾经商贩云集。这条街之所以有名也许还和它一直延用至今的名字有关,它不像地段街曾叫希尔科夫王爵街、买卖街曾叫多尔果瓦街、民益街曾叫长官公署街,它有点“土”,一直带着山东人朴实无华、任劳任怨、能屈能伸的劲儿,是地道的百姓街。
82岁的王凤林在太古街生活了一辈子,他说这条街就是他眼里的城市。1881年的时候,太古街就出现了,正阳街(靖宇街)和许公路(景阳街)出现时,太古街已是老道外最繁华的街道了,著名的三盛炉铁匠铺在太古十五道街上。正阳街出现以后,百货商场集中到正阳街,太古街主要经营农杂、农具、农副产品和粮食,进城买卖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这里的粮栈、客栈、酒馆、饭店、大车店也比比皆是。
太古街从南头道街一直延伸到二十道街,在别的街道还是土道的时候,它已经被修成了石头道,这条街也是道外最先用长条石铺路的大街,在解放前是通行公交汽车的道外五条大街之一。在十九世纪末,现今霁虹桥的高岸上夏季并没有直通道里、道外江边的小路,只能沿大直街方向顺南岗行至哈尔滨游乐园,左拐进入太古街再去道里江边。那时的太古街两侧住的多是山东人,为了加强同乡情谊、互济互助,山东同乡们还建立了山东会馆。
《闯关东》在央视热播后,道外区曾搜集过民间的“闯关东”遗存,工作人员还在市民手中找到了一份关于“太古惠民小学”的文献。时间追溯到1936年春,当时太古街一带贫民子女失学较多,山东同乡会就筹资成立了“太古惠民小学”,学校设在山东会馆的东院,山东会馆每年都拨付经费。当时该校设有初小、高小,学校有《校歌》,每间教室不仅规定了教学设施,还规定要设痰盂,墙上要挂“孔圣关岳等伟人挂图”、“二十四孝挂图”及动植物挂图等。
山东人的子女在老乡们的帮助下,在太古街长大,学生们互相家访、写日记、参加植树,还养成了喝开水等良好习惯。太古街不仅是哈市的一条街路,它更以自己的方式养育了这座城市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