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党史专家建议清滨公园改名剑啸公园
2008-03-28 09:38:4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于鸿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8日讯 “哈尔滨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有多少人知道金剑啸的名字?又有多少人了解他的革命事迹?”27日,看了本报相关报道后,住在哈市清滨路清滨公园附近、77岁的党史专家梁宗仁赶到报社表示,清滨公园是居民休闲的公园,如果改名叫剑啸公园,它势必会成为冰城新的一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公园,让游人在休闲之余还得到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金剑啸是革命艺术家

  梁老先生说,金剑啸是哈尔滨的抗战文艺明星,原名叫金承栽,哈尔滨被日寇侵占后,他当即改名金剑啸,意为“剑拔弩张,愤怒杀敌”。在中央大街西十五道街开设的广告社,起名“天马”,表达着“天马行空,不受奴役”的渴望民族自由独立的思想。广告社表面是为商家制作牌匾、设计广告,实际是团结左翼文人的地下党活动据点。当时,萧军和萧红住在院内3楼上,帮着涂色描字、编写广告词,萧红散文《广告副手》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我们是搞党史研究的,来龙去脉首先要真实。”曾就职于巴彦县委党史研究室,1992年起参加省党史协会研究活动的梁老先生告诉记者,金剑啸是当时哈尔滨著名的艺术家,是东北作家群的中坚力量。1932年,哈尔滨发大水,金剑啸发起了维纳斯助赈画展,用门票收入赈济遭受水灾的同胞。当时展出的作品大多是金剑啸的藏品,萧红也展出两幅习作山水画,萧军还写了短文《一勺之水》介绍画展。在查据的史实中,金剑啸的一幅漫画让梁宗仁过目不忘。画面内容是一帮群众拿着棍棒追打两个拄着拐杖的伤兵。这俩伤兵伤臂断腿,戴着有英美国旗图案的高帽子,头上缠着纱布,透出一点血迹,暗示日本膏药旗。寓意宣传着中国人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下的哈尔滨人,都该记住这些革命先烈,不仅要记住扛枪的,还有记住这些拿笔的。”梁宗仁说。

  改名剑啸公园益处多

  “金剑啸作为哈尔滨革命艺术史的标杆人物,他的事迹是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梁宗仁一样深有同感的还有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精神文明办主任刘刚。刘刚介绍说,1996年,恰逢哈尔滨解放50周年,经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分别在道外区靖宇公园、香坊公园(现为尚志公园)和南岗区清滨公园立起了杨靖宇、赵尚志和金剑啸的全身和半身铜像。当初之所以让金剑啸烈士铜像立在清滨公园,是因为清滨公园毗邻学府路,金剑啸本身又是文化战士,金剑啸女儿金伦对市政府的周详考虑和安排也非常赞成。

  刘刚说,今年清明节成为首个法定假日,我们有必要以此为契机,通过命名剑啸公园,来把革命英烈身上可歌可泣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拾起来,成为城市精神教育的好题材。

  革命英雄不该被淡忘

  记者了解到,1946年,道里公园为纪念李兆麟将军,改名为兆麟公园,南门前的道路改名为兆麟街;1985年,道外公园改名为靖宇公园,靖宇大街的名字也早已为市民所熟知;2005年9月3日,香坊公园改名为尚志公园,尚志大街更成了冰城为数不多的百年老街。美中不足的是,革命艺术家金剑啸的铜像,虽然早在1996年就由哈尔滨市政府和黑龙江烈士纪念事业基金会立在清滨公园内,但近12年过去了,知道他的普通市民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