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8日讯 “红眼皮儿,绿眼仁儿,楼上住个大美人”……每天放学时间,哈尔滨市不少小学校的孩子们,就喊唱着这样的儿歌走出校门。
记者调查发现,因为幼儿园、小学校无法给孩子提供朗朗上口、容易接受的儿歌,导致孩子们争相传唱“不良儿歌”。
日前,记者来到南岗区果戈里大街附近某小学校门前,正值午休,学生们成群结队走出校门,一些孩子们唱道:“我要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线儿我就跑……”就像赛歌一样,诸如此类的“异样儿歌”,接二连三从孩子们口中唱出。小学生温某称:他们班的同学都会唱这些歌,记者问这些儿歌哪学来的,孩子们摇头说:“不知道谁先唱的。”
记者在南马路小学校现场调查,该校2年级中的一个班,共56人,有70%的孩子说他们不喜欢儿歌;剩下的孩子说,他们喜欢儿歌是因为“好玩”、“可以锻炼身体”。对于这种现象,该校的老师们说:“现代儿歌很匮乏,翻开小学课本,有关儿歌的篇目不会超过5篇。孩子们正在学习的儿歌内容,也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和‘一分钱’等怀旧歌。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孩子们根本不会被这样的儿歌感动,自然也就缺乏广泛传唱的基础。”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家长们都认为,有没有好儿歌无所谓,只要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就行。
松花江小学校二年三班班主任马秀英老师,至今已从教24年。马老师说,儿歌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对中国文化的早期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不良儿歌”的流传,应该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马老师说:“6岁至9岁年龄段的儿童,效仿能力极强,听、说方面都有很好的记忆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非观念模糊,需要家长、老师等正确引导。”
采访中,学校负责人、老师们都认为,儿歌教育内容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儿童的需要,因此,在加强引导的同时需要更多、更好、更受儿童喜爱的新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