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1日讯 007年,哈尔滨市粮食产量达到97.5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9倍。30年间,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引领哈尔滨粮食生产一路高歌。
产粮大户见证粮食生产奔百亿
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都在农民心里留下深深的记忆。
刘喜俭是双城有名的产粮大户,是哈市亩产吨粮纪录的创造者。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他种植了“四单八”玉米品种并施用了“美国二铵”,玉米单产一下跳过“黄河”(亩产500斤),亩产超过700斤;1994年,他种植了“莱州9号”玉米,施用化肥与农家肥,粮食单产跨过“长江”(亩产800斤),亩产超千斤;2006年,他采用大垄密植、地膜覆盖等技术,种出“吨粮田”,创造了哈市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并获得了一台“小四轮”的奖励。
刘喜俭把他家粮食增产经验概括为“良种、良法加良策”,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哈尔滨市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的总结。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的统计,2007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97.5亿公斤,比1978年增加64.2亿公斤,增长了1.9倍。粮食单产每亩达到385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89公斤,增长近一倍。
三十年沧海桑田,惠农政策引领粮食生产一路高歌,哈市粮食生产相继突破40亿、90亿公斤,至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98.7亿公斤,具备了百亿公斤生产能力。
惠农政策贯穿粮食发展六阶段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专家将30年来哈市粮食生产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而惠农政策就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
根据专家的划分,1978—1984年、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4—2007年,分别为哈市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稳步发展、迅速增长和更高发展的四个阶段,粮食最高产量分别达到39.3亿公斤、63.2亿公斤、87.9亿公斤和97.5亿公斤。
专家认为,在这四个阶段中,最值得回味的是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8种农产品平均提价24.8%,粮食收购价年均递增8%。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哈市粮食产量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总产量由1978年的33.3亿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3亿公斤,年均增长2.8%。
2004年后,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加上粮价较高的利益驱动及大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哈市粮食播种面积从2003年的117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68.7万公顷,粮食产量亦由69.3亿公斤增加到97.5亿公斤,增长了40.7%,
年均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增速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哈市粮食生产能力接近百亿公斤。
“可持续”是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专家们评价,尽管改革30年来哈市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是大趋势,但其中的波动减产仍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在六个阶段中,只有1990年—1999年间的两个阶段连续增产,而在1985—1989年和2000—2003年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谷贱伤农”现象。
1984年粮食丰收以后,各地普遍采取市场封锁政策,“卖粮难”等问题的出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2000年,由于粮食价格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降低了种粮比较效益。
统计专家们认为,推动哈市粮食生产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政策、二是利益。国家全面持久的惠农政策,是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