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1日讯 尽管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大鱼大肉仍难以撼动豆腐在百姓餐桌上的地位。人们喜欢豆腐,除了它经济实惠、美味可口外,更多的还是相中了它的营养健康,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据统计,哈尔滨市目前有豆制品加工点2200余家,每天有数百吨豆腐类产品通过集贸市场、马路摊区、超市、仓买店等渠道进入百姓餐桌。无疑,在市民菜篮子中豆腐仍将长期占据着重要席位。
然而,从质监部门的市场调查情况看,食用豆腐让人们感觉有些不托底……
品牌豆腐卖不过“三无”豆腐
用木方钉起的简易摊床立在马路边,摊床上是成板切好块的豆腐,那些待售的豆腐成摞堆在一旁的路面上,没有遮盖,车辆驶过带起的灰尘不时散落在雪白的豆腐上。记者连日走访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区的早、夜市场,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豆腐“裸体”销售允许吗?卖豆腐的业户都不以为然:向来这样卖,哪有卖大豆腐还带包装的?据了解,按食品销售相关规定,豆腐制品应在禁“裸”之列,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豆腐进入市场随意性大,入场后无人监管,只要交费就可随意经营,“裸体”豆腐泛滥已是见惯不怪的现象。
豆腐裸卖,多数市民习惯上还是接受的,但他们不会知道,裸卖的背后是豆腐生产、加工的随意和无序,市场上经营豆腐的多数是无照的黑户。据质监部门统计,目前哈尔滨8区10县有豆制品加工点2200余家,其中证照齐全的只有42家。也就是说,市场上销售的豆腐多是出自那些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小作坊。
在道里区松源街市场,百余米长的小街上豆腐摊点有七八家,大多生意红火。一家豆腐摊前,买豆腐的市民排起了长队。业者熟练地切豆腐、装袋,刚找完零钱的手又接着切豆腐,一板豆腐卖完,业者从旁边停靠的三轮车上又搬下一板,空盒子随手丢在脚边。问起豆腐的销量,业者说,很好,每天出早市都能卖上二十板豆腐。与这边红火的场面相比,不远处的一个豆腐摊点冷冷清清。业者指着挂着的某品牌豆腐经销点牌子说:“这里是正规厂家的豆腐,价格略高,人家一早上能卖几十板豆腐,而我一天也卖不了两板。”在通江街早市、一匡街早市等摊区,记者同样看到了这一冷热反差的现象。记者对多家畅销豆腐的经营业者走访发现,没有一家能拿出工商执照、卫生许可等合法经营手续。
正规厂家的品牌豆腐卖不过“三无”豆腐。一家超市豆制品专柜的负责人深有感触,他介绍,超市里的豆腐都是从正规豆腐厂进的货,质量过关,可价格也相对较高,很多顾客贪图便宜还是愿意到早、夜市的小商贩那里买。而豆腐保质时间非常短,超市卖不动就只好不卖了。哈尔滨市一家品牌豆腐厂的负责人说:“为了能达到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我们在加工条件及生产工艺上都必须做出相应投入,成本自然要增加。而那些无证照的小作坊根本没人监管,在这方面的投入基本是零,在这种不平等价格对抗中我们肯定吃亏。”他介绍,近年来黑作坊非但无人监管和取缔,反而日益壮大起来,在他们的冲击下,该企业销售每况愈下,现在生存都成问题。
小作坊这样做出大豆腐
在记者走访中,那些小作坊豆腐业者没有不夸自己的豆腐绝对干净卫生的。看着冒着热气、白白净净的新鲜豆腐摆在面前,排队买豆腐的市民大都对业者的承诺深信不疑。小作坊的豆腐加工真的像在市场上出售时那样“白”吗?记者对几家市场内的畅销豆腐进行了跟踪调查。
在道里区临河街一片棚户区内,记者发现这里藏匿着多家无照经营的黑加工点。在一家理石加工点隔壁,就是松源街早市上那家畅销豆腐的生产作坊。这是一间两居室套间的民宅,外屋是豆腐生产车间,里屋则是业者一家吃住的地方。在加工间内,一口大黑锅内正在制作豆浆,装豆浆用的大缸敞口摆放在屋内,制作豆腐用的模具散放在墙根,室中的空地上污水横流让人无处下脚。在屋里,一根晾衣绳上挂满了物件,正往下滴水,下面就是刚做好的豆腐。因长期受潮,四周的墙壁已斑驳不堪,上面还长着或白或绿的霉点,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豆腐变质时的酸臭味道。“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的豆腐也敢保证质量?”对记者的提问,小作坊业者无言以对。
当地居民介绍,还有不少外地人在这里租房开加工点,像这样的黑豆腐坊有好多家。在居民的指引下,记者在附近的一处平房里发现了一个豆腐加工点,比起刚才的那间豆腐坊的脏乱,这家更甚。同样脏兮兮的大锅、大缸,同样遍地污水,加工好的豆腐旁是一堆燃煤。指着落满煤灰的豆腐,做豆腐的老汉竟说:“我做的豆腐要是不干净,就没有干净豆腐了。”
通江街的早市还没散市,一家豆腐摊带来的30板豆腐已卖光了。卖豆腐的收摊走人,记者驱车跟随。一个小时后,拉豆腐的农用三轮车穿过地德里小区驶上地正街拐进一居民院,记者进院时三轮车和卖豆腐的人却突然不见了踪影。在居民院内转了几圈,走遍了各个单元记者也没发现豆腐坊。在大院的尽头,“锅炉房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让记者产生了怀疑,记者走了进去,在锅炉房旁的一处平房外赫然一堆堆新鲜的豆腐渣,锅炉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实有人租了这里的房子做豆腐,就在刚才他们回来又走了。
业内人士介绍,有些摊位所谓外观好、口感好的豆腐其实多是黑豆腐作坊生产的,放入添加剂、色素和石灰粉来迷惑消费者的眼睛。更严重的是,有的豆腐经营户还以次充好,购买霉变黄豆原料,制作豆腐销售。
监管有空白:职能部门各管一块
据了解,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豆腐,南京举办豆腐节,现场演示教市民识别黑豆腐;合肥实行豆制品生产、销售两级准入制度;苏州开设放心豆制品连锁店……黑龙江省作为大豆主产区,豆腐一直是百姓餐桌的主打食品,可目前哈尔滨市场上出售的豆腐大部分却产自卫生条件较差的小作坊。为何出现这种状况,记者分别采访了哈尔滨相关管理部门——
市卫生监督管理所有关人士答复:日前卫生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应规定,要求餐馆及各档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建立并执行食品及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包括食品卫生许可证。建立食品库房索证验收记录台账,对产品的感观形状进行查验,索取产品批次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检验检疫合格证或购物凭证(发票、信誉卡)等。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数豆腐进入饭店基本没有索证要求,相当一部分小作坊豆腐源源不断通过饭店这一渠道流入市民餐桌。而同时,一些持合法手续经营的商家未及时为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众多非法经营的小作坊从业人员的健康更是没有保证。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人士答复:哈市要求食品超市、食品市场销售者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要求县级及其以上政府所在地城市的食品超市、经营食品的商场和食品批发市场、食品集贸市场内的入场销售者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如果都严格按此执行,可杜绝无证无照的小作坊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对于无证照的小作坊,由于它们大都位于城乡接合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流动性,发现难、执法难、整治难,根治更难,不过只要有人举报,工商部门一定坚决取缔。
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各大型超市、商场都能严格执行食品准入制度,可在一些集贸市场尤其是各地办事处管理的早夜市,管理者除收管理费用外,对业者经销的豆腐来路则少有过问。而对黑加工点的整治,工商部门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往往是媒体曝光或有人举报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取缔,而事后不少被取缔过的黑加工点又重新开张营业。
市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答复:如严格按国家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要求,哈尔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豆制品加工点能达标。眼下,正逐步对哈尔滨市证照齐全的42家豆制品加工点进行指导规范,以期让他们尽早迈进市场准入的门槛。针对豆制品行业普遍使用工业卤块的现象,去年曾进行集中专项整治,目前在购买环节及源头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一问题基本杜绝。去年还在呼兰区的豆制品行业进行规范生产流程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将对小作坊产品质量检验缺位进行控制,准备相应地设立检验点,以控制产品的出厂质量。同时,将对那些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小作坊进行监管,帮助并指导他们完善生产条件及工艺,对限期内未达到标准的将通报工商等相应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据了解,哈尔滨目前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小豆腐作坊多达2150多家,如果单靠技术监督局一家逐户规范显然力不从心。有关人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作坊豆腐多数还构不上假冒伪劣,他们在解决自己生计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要是全都一棒子打死也不现实。
对于三家管理部门的答复和做法,相关人士认为,表面上几家部门分工明确:卫生部门管“进口”,工商部门管“流通”,技监部门管生产,可实际上几家部门职能上还有交叉,在某个局部形成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空白地带。同时,目前相关检查执法体制尚未理顺,由于行政职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执法行动。现在一个小作坊要领取工商局发的营业许可证、卫生部门发的卫生许可证、质监部门发的食品准入证,而监管责任又只由质监部门一家承担。三个部门是不相隶属单位,发证情况不通气,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三个“大盖帽”难管一块小豆腐现象。
还豆腐清白之身
豆腐虽小,却关系千家万户,哈尔滨目前豆腐市场的状况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市政协委员张雅清建议: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生产、加工、食用豆腐的得天独厚条件。然而,豆腐市场的卫生、质量现状却不容乐观,生产环境不合格、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原料掺假、产品细菌超标、变质无法食用等现象很多,让老百姓无法放心食用。哈尔滨市的豆腐产业目前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监督机制,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这是老百姓难吃上“放心豆腐”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但需要卫生执法单位加大对豆腐黑加工点的打击力度,还需百姓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更主要的是如何使哈尔滨市的豆腐产业形成规模,占领市场、树立品牌,进而推出更多的新品种、新包装,使豆腐产品更加丰富,保质期限延长。建议有关部门牵头,以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豆制品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让“放心豆腐”早日端上百姓的餐桌。
针对委员们的提案,市政协已把《加强管理,让市民吃上放心豆腐》作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委员们建议,尽快建立豆制品行业协会,兴建大型豆制品综合加工基地;积极制定豆制品生产销售章程以及资产、质量、卫生等方面的详尽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对于符合条件、具有一定规模的豆制品生产企业,政府应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创立“放心豆腐”品牌。通过这些措施,让“放心豆腐”占领市场主渠道,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阻断黑作坊假劣豆腐销售途径。同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不法行为,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和净化豆制品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应实行行业集中整治,促进传统食品生产有序发展。在食品生产加工的专业乡镇和产业集群区推广实施“区域行业标准范本”,将小型传统食品加工企业聚集在一起,积极引导企业将“标准范本”转换为企业产品标准,进一步消灭无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管理部门有关人士建议,改革现有的监管体制,减少职能部门的交叉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应实行谁发证谁主管,一个部门能管好的就不要多个部门参与,发证、监管最好一个部门全部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