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收入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哈市农村改革30年
2008-04-02 07:50:4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日讯 题:收入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哈市农村改革30年

  一角钱能买到什么?相对于今天的消费水平,这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退回30年,当时的一角钱可以买一个烧饼和两个糖球。

  人均日收入1角1分,决定了当年尚志市元宝村人“每天一个烧饼”的消费水平。

  取材于元宝村土地改革的小说《暴风骤雨》,将元宝屯称为“光腚屯”。即使解放近30年的1978年,元宝村人均年收入也不过42元钱,是当时哈市人均收入的1/3,吃粮靠返销、种地靠借款、花钱靠救济的元宝村,与“光腚村”无异。

  “现在元宝村人均年收入早就超过了1万元。”改革开放30年后,再谈起人均收入,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感叹道:“村民收入增加了200多倍,增长之快还真有点儿暴风骤雨的架势。”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宝金带领村民办起集体综合厂,把一次性筷子出口到日本。后来,村民们又把分厂建到大兴安岭和大连,甚至俄罗斯。

  哪家一年不收入几个金元宝,哪家不是吃香的喝辣的,今天元宝村的日子,才真的像它名字一样美好。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用“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生活谱新篇”,概括了30年来哈尔滨农村的巨大变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069元,增长39.2倍,年平均增长13.6%。农民货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最初的40%增加到71.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占总比重的86%,比1978年提高46.2个百分点。

  现金收入增加,必然促进消费水平全面提高。2007年,哈市农民人均生活现金消费支出达到2888.9元,比1978年增长22.2倍。农村自来水受益村达63.5%,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电话和电,农民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民以食为天,吃的好坏历来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1978年以前,哈市农村有大量农民吃不饱饭,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当时,人们把不多的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高达60%。而到了2007年,这个系数下降到42.3%,且农民食物消费质量已今非昔比。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油脂类食物比1978年增长3.4倍,肉禽类食物增长2.6倍,蛋类增长1.6倍,水产品增长7.8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曾是农民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改革开放使农民迅速跨过温饱界限,向小康水平挺进。收入增加,食品消费减少,让农民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居住消费,样式考究的砖瓦房比比皆是,新颖别致的楼房也拔地而起,成为改革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2007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607.2元,比1978年增加43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14.3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3平方米,增长60.8%。其中,人均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8.7平方米,占81.3%,比1984年增加27个百分点。

  居住环境的改善还伴随着家具及家电的更新换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以“三转一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代表,而到了2007年家庭耐用消费品发生质的飞跃,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都进入寻常农家。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4部、移动电话80部、摩托车38辆,甚至价格较高的生活用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两辆。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