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来自伊朗的哈工大留学生埃里踏着晨露来到皇山公墓,种下一株云杉树,表达对一位逝去的中国友人的悼念……昨天,共有140余位市民在皇山公幕种下一片新绿,祭悼逝去的亲人。
今年,清明节首次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天,市民政局所属哈平路殡仪馆、向阳山殡仪馆、皇山公墓、金山公墓等各殡仪服务部门共接待祭扫群众近20万人。
点一首歌曲寄托哀思,献一束鲜花表达思念,种一株云杉倾诉深情……今年的清明节,少了漫天浓烟,少了遍地黑尘,文明缅怀、文明祭悼在哈尔滨市渐成风尚。
淡淡馨香驱纸灰烟尘
6时30分,哈平路殡仪馆广场的一侧,工作人员摆放下上千枝黄色的菊花和白色的康乃馨,还不停地向来扫墓的市民宣传文明祭祀,市民只要用手中的烧纸就能免费换取到鲜花。
将带来的一沓烧纸换成一束康乃馨,敬献给父母,市民邵先生说,这样扫墓明显感到文明了许多,既清新,又环保。不像过去除了烧香,就是烧纸,闹得乌烟瘴气的。据介绍,今年哈尔滨市在哈平路殡仪馆和向阳山殡仪馆都开展了“烧纸换鲜花”活动。
作为国家民政部在全国设立的39个观察点之一,今年清明节,哈尔滨把“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作为主题,努力发挥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功能,倡导文明祭祀方式。3月19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清明节期间群众文明祭祀活动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是市政府首次针对清明节祭扫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倡导文明祭扫出台文件。
《通知》要求,今后将每年的3月作为全市文明祭祀活动宣传月,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努力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今年清明节期间,将在全市深入开展“倡导感恩理念,推行文明缅怀”活动,大力宣传引导网上祭祀、代理祭祀、错峰祭祀、植树祭祀、鲜花祭祀、放飞思念、往生回忆、心语寄亲人等文明、健康、环保的祭祀方式。把清明节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逐步转变为积极向上的现代殡葬民族文化。
声声丝竹传款款深情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都一生平安……”悠扬的歌声中,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她是和老公一起来给奶奶祭扫的,虽然她没有见过奶奶,但是她从老公、从婆婆的嘴里已经了解奶奶的故事了,作为一家人,她觉得应该为奶奶点播一首祝福的歌曲。
市民陈祥润先生带着年幼的儿子前来,他点了一首《二泉吟》,献给逝去的妻子。据介绍,从3月29日开始,前来祭扫的市民中就有很多人选择了音乐祭悼的方式。清明节当天,有180多人为已故亲人点播了歌曲。
为引导广大市民文明祭扫,市民政部门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努力为广大群众开展文明祭祀搭建新的平台,新设立了鲜花换烧纸、音乐寄哀思、植树祭故人等祭悼形式。
大江流花寄无尽哀思
大江流日夜,飞花寄哀思。昨天一早,松花江公路大桥东侧桥栏前出现了罕见的一幕:数百名手捧鲜花的市民步行至此,凭桥默立,祭祀先人。他们驻足桥上,先是默哀良久,然后含泪把手中的鲜花、花篮抛撒至江中,目送滔滔松花江水托载着鲜花和哀思缓缓东去。晨风缕缕,朝阳正红,静默伫立的人群和纷飞的花雨构成了一幅平和动人的图景。
“我用这种方式纪念父母已经持续七年了。”在松花江大桥上祭祀亲人的张女士对记者说,“父母都是在松花江边长大的,遵照遗愿,他们的部分骨灰也撒到了江里,在我看来,没有比到这里来祭祀亲人更好的方式了。”据张女士讲,清明节到江边来凭吊亲人的市民近几年越来越多,前几年只有几十人,今年估计最少也有数百人。
在松花江道里至道外的沿江一线,记者看到,前来祭祀的市民三五成群,络绎不绝,除少数人采取焚香烧纸祭祀外,大多数市民都选择了抛撒鲜花祭祀的形式。记者注意到,祭祀者所持鲜花以黄色的菊花、白色的百合和粉红色的康乃馨为主。据附近一家花店老板介绍,这几种花均有祝福、感恩的寓意,适合祭祀凭吊,这几天销量也非常好,大概可比去年清明节多出一倍,说明鲜花越来越成为市民祭祀的首选。
植下小树悼逝去亲人
昨天上午,道里区共乐街道办事处举行集体祭扫活动,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集中祭悼、植树护绿的形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大民兴中段、大民兴西段、大民兴东段、福同、福乐湾、民庆、民茂等7个社区在大民兴中段社区办公室联合举办了116名社区居民参加的文明祭悼活动。上午9时整,祭悼活动伴随着低沉的哀乐正式开始,面对在洁白的菊花衬托下的50多幅亲人遗像,参加祭悼的全体人员面向遗像脱帽默哀,并轮流送上一束鲜花。
祭悼仪式结束后,大家手持铁锹、剪子来到社区庭院的花坛和绿地,补植花坛的缺损树木,修剪树枝,清理杂物,用植树护绿的形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多为社会做一些奉献。”大民兴中段社区居民李庆莲感慨地说,“以前祭悼时烧纸洒酒,带来了污染和火灾隐患,现在集体祭扫、植树种草,不仅节省了时间,还美化了环境,非常有意义。”
据悉,自1999年以来,共乐街道办事处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都坚持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文明祭悼活动。9年来,参加这项活动的社区居民累计达1200多人次,植树800多棵,修剪清理绿地3000多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今年清明节期间,集体祭扫活动在哈市已蔚然成风,道外区东莱街道办事处连续12年设立公共祭坛集体祭祀先人;松北区在松北公墓设立了“清明新风”签名板,提倡无烟祭奠,众多市民在签名板上留下了给故去亲友的寄语;南岗区一些社区召开“集会追思会”,同时组织居民开展“栽种小树寄哀思”活动。
鼠标一点网上长相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祭祀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祭悼方式。4月1日,道里区爱建社区网上祭祀平台正式开通,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和部分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网上祭祀平台对已故亲人进行了首次网上祭祀。
在爱建社区祭祀网上,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爱建社区网站首页上的“文明祭祀、平安清明”FLASH画面进入祭祀板块。板块内容主要是被祭祀人姓名、祭祀人姓名、祭词。祭祀者可以点击“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等选项,也可以提交200字以内的祭词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一位加入到网上祭祀的社区居民说,网上祭奠不仅省去了扫墓的车马劳顿,也避免了传统祭扫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据了解,哈尔滨市一些硬件基础较好的社区均已开展了网上祭祀,南岗区工大社区利用哈工大校园网开辟了网上祭奠;荣事街道办事处建设社区利用奋斗小学的网络资源,组织居民和奋斗小学的学生一起在互联网上开辟祭扫空间;香坊区横道社区也利用周边高校资源开通了网上祭奠平台。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已开通网上祭祀平台十余个,通过虚拟空间为亲人和先烈献花、献歌、写悼念文章以表达哀思,正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祭悼方式。
万人签名树新风
拿起一束鲜花献给已故亲人,在签名布上写下自己的祝愿和思念,万余名市民昨天以这种形式祭悼亲人。
市民魏先生是来祭悼岳父的,虽然老人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但是两人朋友一般的感情始终没有被他淡忘,所以他在签名布上写下“怀念我的挚友、我的岳父。”在向阳山公墓,57岁的大学教师刘先生前来祭悼父亲,在签字板上找了半天才找出一个小空儿写下思念与祝愿。10点半左右,长长的签字板就已被思念与祝福填满。
为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市民政部门加大了便民服务力度,为群众祭扫提供方便。各殡仪服务单位推出免收祭悼费、增设免费接送车、增设便民服务项目、随时发布路况信息、增设收费窗口、延长服务时间等多项便民措施。对因某种原因不能前往该馆祭奠的群众,还可通过电话预约方式,由工作人员代为献花祭扫,事后以网上传输照片的形式告知本人,完成对故人的祭悼。
为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市民政局殡葬管理部门今年制定了紧急预案,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和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并在各殡仪馆和公墓设立临时救助站和消防车,有效应对因人员相对集中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确保百姓祭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