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9日讯 通过依托现代化装备和加强科技创新,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在科研成果屡获国家级奖项的同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国外开展科技服务。
近年来,黑龙江省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迅速,一系列科技创新使人工影响天气的综合探测和预警指挥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截至目前,全省共布设了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713型天气雷达、1部711型天气雷达和3部L波段探空雷达,此外,农垦系统的8部711型天气雷达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此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的雷达探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开发了“市(地)级人影预警指挥系统”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此外,依托自动雨量站的实时资料和雷达基数据,黑龙江省研究开发了高炮、火箭、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物理效果检验评估系统。为了提高空中作业效率,我省气象部门依托北斗卫星与科研部门展开合作,开发了空地传输系统,实现了实时指挥飞机修改作业航线,提高作业效率的预期效果。
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立项,黑龙江省攻关的“飞机人工增雨拖曳式焰弹催化系统”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鉴定和验收,专家一致认定,“该课题方案设计思路新颖,技术先进,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2007年,黑龙江省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B-2发射式航空焰弹催化系统”成功出口古巴并与其合作开展人工影响天气。
随着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黑龙江省经济和生态领域的作用也日渐凸现,人影作业的规模迅速壮大。从“九五”期间到现在,黑龙江省火箭发射装置从无到有,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期由原来的每年2个月延长到6个月。全省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达1.5亿亩,人工防雹防护面积达3000万亩,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农区和林区,地面作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经实现了由应急式抗旱、扑火向以防为主,防救并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