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9日讯 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张工作证复印件,在申请合同上划上几个对号,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曾经让人羡慕的信用卡,当下申请起来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持卡者队伍中。与此同时,一套能够监督个人信用度的“个人信用档案”随之出现。刷卡一族在尽情享受信用卡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信用系统的考量。
由于对这一系统缺乏了解,许多持卡人一不小心刷上了银行的“黑名单”。
盲目跟风吃苦头,“睡眠卡”也吞钱
去年,哈尔滨市市民蒋女士为帮助银行工作的朋友完成发卡指标,办理了一张交通银行的信用卡。对信用卡了解不多的蒋女士拿到卡后便放到了抽屉里,一直没用。然而,今年3月19日,蒋女士意外收到一张来自交通银行的催缴信用卡年费的书面通知,告知蒋女士拖欠信用卡年费140元,如果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的话,此记录将被记在个人信用档案中。
交通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银行为此支付了制卡、邮递等费用,即使未使用,银行也付出了工本费,因此银行在发信用卡后会收取年费。
而个人信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不良记录”,对今后的工作、贷款都会产生影响。蒋女士无奈地说:“本想替朋友帮忙,没想到给自己惹了这样的麻烦!”
与银行信用卡的发行量突飞猛进的状况同步,“睡眠卡”、“透支卡”数量也在增长。央行曾经做过统计,在我国的4000万张信用卡中,八成左右“长睡不醒”。
过足提前消费瘾,未料走进“黑名单”
小唐大学毕业不久便就职于哈尔滨市某事业单位,每个月千余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很固定。前不久,她看好一部4000多元的新款手机,可是存折里只有2400元的存款,她犯难了。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到银行办了一张可以“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信用卡帮小唐买到了喜爱的手机,可是接下来定期还款的规定程序,也让小唐尝到了先甜后苦的滋味。银行规定,在50天之内月还款160元即可,小唐觉得每个月都要去银行太麻烦,就一次性在信用卡里存了500元。两个月后,小唐接到了银行的客服电话,通知她应按月还款,此外还告知由于未能按时还款,她的个人信用档案中记下了一次拖欠还款的记录。由于对制度的不了解,而上了银行的“黑名单”,这是小唐始料未及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许多人对透支信用卡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了解,认为还款早晚无所谓、金额多少也可随意,只看好信用卡可先消费后埋单的好处,没详细了解持卡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知不觉在个人信用档案中留下一抹黑色。
诚实守信,写好自己的“信用档案”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在北京等8个地区联网。这就意味着,人们不管在任何商业银行所办理的信贷资料,系统将自动生成文件同步记载在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中。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负责个人征信系统工作的刘爽介绍,虽然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却未能广为人知,不少人都因不慎背负了不良记录。由于信用卡申请合同中规定“申请人授权银行向相关资信机构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申请人在申请书上签字时,就证明同意银行查阅自己的信用资料。截至目前,我省有信贷记录的约为900万人,个人征信体系保存个人信用记录为8年,个人以往的偿还历史对未来新的信用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它就好像一个大仓库,各家商业银行把在本行办理的信用卡、贷款等相关的信息存放进来,当消费者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办理某种业务时,放贷银行就会从这个仓库中提取出此人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是否给予贷款的参考。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