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2日讯 3月8日,在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志愿献血救助俄罗斯女患者现场,出现了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当鲜血从血管里流出时,他显得十分平静。事后,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学生已是血站里资格最老的稀有血型(RH型阴性血)捐献志愿者。年轻的老志愿者———来自哈工大市政学院研一学生张健,坚持义务献血已有5年时间。据统计,5年来他献血总量已经达到15000毫升(15公斤),相当于3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还要多。目前,张健通过献血,已至少挽救了19个人的生命。
献血如同“身体锻炼”
记者眼前的张健,身体结实,时常在交流中露出憨厚的笑容。张健告诉记者,通过适当、科学的献血可以提高人体血液循环和血液的再生能力,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献血对于他来讲已经成为一种“身体锻炼”。
张健和记者谈到了他的家庭。“我家的村子在黑吉两省交界处。考上哈工大,我是全村人的骄傲。当我走进大学的那一天,是我最兴奋也是令我最痛心的一天,因为我从一位老乡口中得知,为了攒够我的学费,我唯一的弟弟放弃了学业,家里把所有钱都拿出来,给我交了学费。大学四年对我太珍贵了。我一边学习,一边勤工俭学。”
张健的同学告诉记者,张健是系里最勤奋的同学,也是最早一批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学。每到周末,大家放松的时候,张健却要从早忙到晚,一天干4份家教,我们都叫他超人。
从大一开始张健就没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说起这些,张健告诉记者,其实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自己一直在努力。
加入献血志愿者队伍
张健查阅了关于稀有血型的资料,他得知,具有他这种血型的人非常少,在医学治疗上,稀有血型一直都比较紧缺。
既然紧缺,我能不能再献一次呢?张健再次和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取得联系,这次不仅张健去了,他还组织很多同学一起来到血站志愿献血。
血站工作人员特意找到张健,跟他交谈,问他愿不愿意加入义务献血志愿者队伍,并成为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成员。张健告诉记者,这次谈话,是他坚持5年献血的开始。他了解到,献血不仅能帮助别人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
一年最多献血十一次
成为一名志愿者后,张健和血站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每次献血的前一天,都是由血站通过短信告诉张健。一条普通的短信在张健看来却如同接到“命令”———张健告诉记者,肯定又有患者急需用血了,不论多忙,第二天我一定赶过去。
张健已习惯早上忌口,由于常年坚持献血,他现在已经养成饮食清淡的习惯。
张健告诉记者,根据国家规定,一个人平均一年献血最高次数为4次。为此血站建议张健献血小板,相比献血,每年献血小板可以增加到12次。
献血源自一次偶然
从大一开始献血,一直献到研一,是什么让张健一直坚持到现在?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的是稀有血型吗?昨天,记者来到张健、还有他的老师同学身边,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记者发现张健志愿献血源自一次偶然。来自贫困家庭,一直靠勤工俭学读书的张健,因为这次偶然却开始一种与众不同的坚持,这就如同他的生活、学习,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他用自己的坚持寻找着人生的目标。
家住吉林省农村的张健,在上哈工大之前,从未验过血,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5年前的一天,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到哈工大组织同学义务志愿献血。张健告诉记者,出于好奇,他报名参加了。体检合格,他献出了200毫升鲜血。
张健告诉记者,有人说献血挺恐怖的,可他却觉得挺新鲜,身体上也没什么异样的感觉。
不久后,哈尔滨红十字血站发给他一张义务献血证书。细心的张健发现,证书上他的血型标识和别人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后面多了一个“-”符号。
经询问得知,原来他的血型是稀有血型,是RH型阴性血。
乐于助人从不张扬
哈工大市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慧丽老师告诉记者,张健献血的事情,其实他们一直都不知道,直到前段时间在媒体上看到他献血的照片时才知道他一直在奉献。
这个孩子特别朴实,从来不把自己做的好事告诉给别人。大一的时候,因为张健家教做得特别好,很多家长都会主动找到他。这个时候,张健就会想到想做家教却没门路的同学,主动给同学们介绍家教。
张健是学院最早一批入党的同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被保送读研,并且一直担任班级的班长,从大一当到研究生。
张健不仅自己义务献血,还成为一名义务献血的宣传员,通过参加、组织各种活动宣传义务献血的重要性和好处,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学都加入到义务献血的队伍中。